• 9阅读
  • 0回复

城市改革声中的广州市场(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01-29

    从去年开始,全省社会零售物价的稳定指数上升的幅度,非但没有因实行价格浮动的政策而带来骤增,还低于全国平均上升幅度。
    在广州,人们谈起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都异口同声地说:“不改革是不行的!”——我的一位同学的姐姐在运输公司开出租“的士”,她每天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八点都在开车,工作很辛苦。她告诉我,她和她的同事现在个个都是“劳动模范”。她说,在现在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看着她说话时脸上自然流露的朴实表情,我不禁想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不正是维系在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劳动模范”身上吗?
    改革声中的隐忧广州市能够在经济改革方面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广东省农村经济改革进行顺利,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农民生活的富裕,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二、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对城市的商品生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三、正确制定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打破旧框框,利用各方面资源,调动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商品供应。在物资丰富的基础上改革价格体系,利用价值规律,搞活市场经济,突破商品流通的地区性障碍,维持了正常的供求关系,实现了经济繁荣、物价稳定。
    但是,广州也同样还存在着与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是国营企业和集体单位,家大业大,在《决定》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后,怎样更好地进行市场调节、搞好经营管理,保持各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迫切地提出了一个“管理人才”问题。广州市政府已开办了第一所教授“经济管理学”的职业学校,为各工厂、企业培训工商管理人才。虽然说这种人才的培养略嫌太迟,也总比不做好。但全国其他各省市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不能不说是改革声中的隐忧。(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