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苏联四十年如一日宣传卫国战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01-28

    今年五月八日,是苏联击败希特勒德国四十周年,莫斯科决定将隆重纪念。在这四十年中,苏联以各种形式对这场历时四年、夺去苏联二千万人生命的卫国战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苏联欧洲部分各大城市每年在该城解放日都放假纪念,高尔基公园是莫斯科举办这一活动的主要场所。这天,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有的人还是从外地赶来的,热闹的场面象节日一样。当年的战士穿上旧军装,胸前披着各种奖章,举着当年的战旗,唱着当时的歌曲,自发地集会、游行、跳舞和漫谈。他们拥抱而会,亲吻而别,还不时流下激动的泪花。龙钟老妪举着的标牌上写着儿女的名字,呼唤着「孩子,你在何方?」树上和墙上挂着寻人标牌,寻人启事一写一大串。在这种气氛中,即使局外人也都可能被激发出某种怀旧之情。
    建造「祖国—母亲」大型塑像和无名烈士墓,已风行各大城市。一九八三年初,我应邀参加了纪念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保卫战胜利四十周年活动,那里的一座英姿飒爽的俄罗斯妇女塑像令人肃然起敬。像高八十五米,底座就重达八十四吨,屹立在当年苏军同希特勒军队激战过的马马耶夫山岗上。她左手后挥,右手奋臂举剑,回头引吭高呼,似乎是在疾呼她的儿女们向前冲杀。像下不远建有烈士纪念厅,用金字刻着六千余名牺牲者的姓名。上边的大字是很具有鼓动性的,它写道:「对,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死者,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留下完整的遗体。但是,我们在祖国母亲面前把自己的爱国主义职责履行到了最后一息。」乌克兰首府基辅的卫国战争纪念塑像群建在一片二三公里长的山岗上,主体建筑也是一个举剑的乌克兰妇女形象。第比利斯的祖国母亲像屹立在市东南的高山上,她左手托碗,右手擎剑。据介绍,这意思是:哺子女,待亲朋,拒强敌。我还在亚美尼亚首府埃里温见到了类似塑像。这些塑像已成这些城市的象征和旅游胜地,游人扶老携幼,四季不断,不少是父母领着子女来的。过去,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身着礼服,去教堂接受神父的祝福。现在,他们都到这些像前或无名烈士墓的长明火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他们感谢和敬仰之情。
    宏伟的卫国战争博物馆建在每一个同德军激战过的城市里,当年参军人数多并作过贡献的大企业也都建有纪念室。在这些地方都能见到一条赫然醒目的标语:「谁也不会被遗忘,什么也不会被忘却!」这意思是说任何为国家牺牲的人和他们的功绩都将永垂青史。
    为无名烈士墓守灵,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这一创举是斯塔夫罗波尔市发起的,现已在全苏推广。守灵者由男女各两个少先队员组成一岗,他们身着整洁的少先队服,男少年还胸挎冲锋枪,静静地肃立在长明火前,每岗十五分钟。我们漫游斯塔夫罗波尔时,正值他们换岗,四名队员在举着少先队旗的值班长的率领下,雄纠纠地跨着正步行进,就象莫斯科红场列宁墓守灵战士一样,流露出某种自豪感。他们是全市最优秀的少先队员,从中学的一个年级中选出,每半年定期更换一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均集中在守灵班进行。
    舆论工具更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宣传,报刊每年刊登的这类文章俯拾皆是。每逢「英雄城市」解放日,电视台长时间播放该市的庆祝活动和有战争场面的历史镜头。看来,这些活动收到了某种效果。现在,卫国战争时受伤的残废军人在影剧院、医院、车站、机场、商店,甚至理发店都约定俗成,受到优待,群众自觉地让他们优先选购,受到普遍的尊敬。(任翔)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