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日报述评:《克里姆林宫动荡不安的政治之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4-09-27

    【日本《产经新闻》九月二十二日述评】题:克里姆林宫“动荡不安的政治之秋”
    奥加尔科夫被解职之后,东德、保加利亚两党总书记宣布推迟对西德的访问。另一方面,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的动向相继出现——美国总统里根与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决定举行会谈,大批政治局委员异乎寻常地参加苏联一位部长会议副主席的葬礼。所有这些动向都肯定与因契尔年科体弱患病而行将来临的接班人地位之争密切相关。克里姆林宫已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政治之秋。
    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科斯坦多夫的葬礼本月七日在红场举行。这位副主席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之下,但对葬礼的破格处理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目。科斯坦多夫是在出席东德莱比锡秋季博览会时死去的,他只不过是中央委员。如果说,为他提供了通常只供埋葬政治局委员或者名学者的宫墙下墓地是破例的,那么,除契尔年科总书记之外所有六名政治局委员都出席了葬礼前一天的告别仪式一事更是异乎寻常之举。从级别上说,如果不是同政治局委员个人关系很深,这些政治局委员通常是不会出席的。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戈尔巴乔夫书记占据了第一号人物的位置,接下来的排列顺序是:葛罗米柯外长、乌斯季诺夫国防部长,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这个葬礼使人感到似乎是被用来作为一个机会,以便给人留下戈尔巴乔夫将成为契尔年科总书记的接班人的印象。
    契尔年科总书记五日在时隔五十三天之后重新露面,在为宇航员授勋的仪式上再度开始执行公务。而奥加尔科夫被解职似乎是在第二天的政治局例行会议上决定的。
    据称,军需生产部门的总负责人罗曼诺夫书记与奥加尔科夫过从甚密。不言而喻,在罗曼诺夫不在场的情况下召开政治局会议对解除奥加尔科夫的职务是颇为便当的。
    有人认为,奥加尔科夫被解职,是为苏联外交改行灵活路线而采取的一个步骤。
    在击落韩国客机事件中采取“强行突破外交”,结果给西欧的反核运动泼了冷水,轻易地使美国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政治局达成的一致意见可能是为了把这一责任加到奥加尔科夫总参谋长头上,以求打开走进死胡同的苏美关系。
    这样一来,苏联就很难对阻止东德和保加利亚首脑访问西德的理由作出解释。
    奥加尔科夫的解职,也可以看作是党中央下述意图的表现,即通过这一决定告诉近来飞扬拔扈起来的军方,在契尔年科之后的权力斗争中将避免借助军队的力量。
    苏联军事力量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期开始不断扩充,同时军队在政治上的发言权也逐步增大。到了安德罗波夫时代,甚至发生了常常冲淡党的形象的事态,例如奥加尔科夫去年九月九日举行记者招待会等等。
    如果在争夺下届总书记职位的斗争中,候选人再次经不住诱惑而企图借助军队力量,党对军队的优势地位就很容易被夺走。
    从这种观点出发,也许戈尔巴乔夫等“党人派”政治局委员正是利用罗曼诺夫不在的机会而下决心排除奥加尔科夫的。
    在奥加尔科夫被解职后的第二天,驻华盛顿的苏联高级外交官在向美国当局人士解释解职理由时说,这是因为“存在着同党不一致的倾向”。在这一点上,两种说法是一致的。
    根据这种情况,可以说,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五十三岁)在争夺下届总书记职务的斗争中已经捷足先登,抢先了一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