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美《读者文摘》文章:《难忘的英格丽·褒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4-04-29

    【美国《读者文摘》四月号(英文版)文章】题:难忘的英格丽·褒曼
    她不施脂粉出现在银幕上,美国化妆品马上滞销。她在影片中扮演修女,进入修道院的女子顿时增加。一个影迷从瑞典把一头羊一路赶到罗马作为礼物送给她。多少封信只写上“伦敦英格丽·褒曼收”便送到了她手中。
    英格丽是当时最有魅力的女性,但是她始终保持了她的本色:热衷于舞台,热衷于生活,爱吃冰淇淋和爱在雨中散步,在演员生活中希望扮演每一种角色,在人生舞台上也尽量领受生活的情趣。
    英格丽曾在斯德哥尔摩、好莱坞、罗马、巴黎和伦敦用五种语言登上舞台、银幕和电视屏幕,无往不胜。她拍摄了四十七部影片,三次获奥斯卡奖,一次获埃米奖。她有子女四人,是位慈爱的母亲。她以狂热的精神献身于工作。“如果不让我表演,我一定活不下去,”她这么说过。当海明威对她说演《战地钟声》里玛丽亚这个角色得要把头发剃掉的时候,她大声回答说:“为了演这个角色,要我把头割掉也行!”她可以通宵达旦地排练,甚至导演早已满意了,她还要求重来一次。话剧《忠贞之妻》在伦敦上演八个月满期的头天晚上,她还同导演讨论她的表演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
    英格丽在成为影坛最璀璨的明星后仍坚持每片试镜头,而且可以为了演一个难度更大的角色而放弃主演,甘当配角。她不愿定型,力争演各种性格的人物,如《郎心似铁》中的濒于疯狂的新嫁娘,《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沉默含蓄的瑞典女传教士(这两个角色都为她赢得了奥斯卡奖)。
    她在二十三岁那年从瑞典初到好莱坞时,宁愿马上拎起行李回国也不接受公司老板要她“改头换面”整容的命令,从此她以她著名的“本来面目”出现在银幕上。
    《间奏曲》里孤独的女钢琴教师、《神魂颠倒》里热情的精神病学家、《圣玛丽亚教堂的钟声》里爱打垒球的修女
    ——一个接一个令人叫绝的角色使她几年之间便饮誉影坛,票房成绩世界第一。五十年代她因婚变而星运中落,在五六年重放光彩,以《真假公主》一片再次获奥斯卡奖。
    谁要是当英格丽的替角,非失业不可。《忠贞之妻》在美国上演初期她脚部受伤骨折,可是在接下来的六星期里仍坚持上台——改成坐在轮椅上演戏。她不论病得多重,总是笑笑说:“舞台医生能把我治好的。”的确,幕一升起,她的病似乎便霍然而愈。一九七三年,癌症攫住了英格丽,但它未能摧毁她的意志和毅力。她不顾病痛接受了聘请,在一部电视剧中主演以色列故总理果尔达·梅厄。她承认:“时间越来越少了,但是我在癌症面前多争到一天便是胜利。”电视剧开拍前,她到以色列了解梅厄的生平,拍摄期间她一条胳臂已必须每夜作牵引。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她两眼含泪,自知从此与她热爱的摄影机告别了。她以此片的演技获得一九八二年埃米奖。
    她于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逝世,年六十七岁。英格丽将活在许多电影观众心里——同加里·古柏在西班牙白雪皑皑的山上,同卡里·格兰特在间谍出没的里约热内卢,但是最生动地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卡萨布兰卡》里的英格丽:靠在钢琴旁喃喃地说,“山姆,再弹一遍吧,为了过去”;在雾茫茫的机场上回首告别,眼神凄楚。一九五四年三十九岁时的英格丽·褒曼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