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南斯拉夫《政治报》说:胡乔木文章思想水平很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4-01-31

    【南《政治报》一月二十九日报道】题:给人以什么样的地位(驻北京记者兰契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主要的思想家之一胡乔木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达三万六千字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批评是有分寸的,内行的,有很高的思想水平(他把持不同意见的人称为“同志”)。胡乔木在批驳那种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忽视人的论点时指出,这种对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不完全的,是企图用抽象的人道主义取代它。他说,社会主义是科学,不是巫术,不能一下子满足每个人的要求。胡乔木说,那种阻碍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东西,不是社会制度基础的弊病,而首先是经济和文化不发达,以及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中国这位高级领导人提醒说,中国有过人道的革命,并且以革命的人道主义为这一革命作出了贡献。现在希望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但是,这种人道主义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胡乔木接着说,过去确实犯过错误,政策上发生过摇摆,甚至粗暴地对待个人和贬低个人。他强调说,同样,现在确实也不容易。因为中国的问题很多——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就学问题,反对官僚主义、贪污和侵蚀制度的其他现象等问题。党希望根据国家的现实可能消除这些问题。与以前的批评者不同,胡乔木没有讲关于人的异化的理论是“资产阶级的”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他指出了年轻时候的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点,并解释说,成熟的马克思为了解释清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用剩余价值理论代替了关于异化的现象和持久的基本规律。
    胡乔木没有讲社会主义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异化。给人的印象是,他认为异化现象是旧社会的残余,而关于异化的理论无疑是不充分的、片面的、“理论上贫乏的”,不足以解释由于非常复杂的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和蜕化现象。从这篇文章可以得出几点结论。第二,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提到了更高的水平。第二,在中国目前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是特别敏感的问题。第三,对这种讨论本身是否可能有政治动机和针对政治领导怀有疑虑。讨论不可避免地将是长期的,但是,最高领导希望给它定下调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