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苏联农业中的集体承包制(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3-03-31

苏联农业承包制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苏领导人和报刊多次强调,苏联农业集体承包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使每一个农业劳动者同其生产的最终成果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他们以最小的劳力和资金消耗取得最大成果的责任心。
    农业承包制的基本做法是:以熟练的农机手为核心组成承包作业队和小组,负责在一定的土地上耕作,而农庄农场的领导要及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和条件,并按事先规定的估价向他们发放预付工资,收获之后,再进行决算。集体承包作业队和小组与农庄农场之间的关系依靠所签订的合同进行调节。小队委员会及全体成员会议解决生产的各种问题,总结竞赛结果及确定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办法。合同中农作物应达到的产量,可以根据过去五年所达到的平均产量来定。如果增产,生产队就可以得到附加报酬。苏报说,这样,劳动者就再也不会因追求干活数量而有损于质量,也不会把工作分为“有利的”和“无利的”了。同时也消除了土地无人负责的现象,提高了农民对收成、对技术设备和肥料使用效率的责任心,提高了生产效率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苏联的承包作业队和小组按自愿原则组成,领导人员由选举产生。
    这些队和小组根据每个成员的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等分为三个至五个工资等级,按月计时预付工资。与此同时,为了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人对最终劳动成果贡献的大小,还采用劳动参与系数形式。在工资等级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参与系数高的,所得报酬就高,劳动参与系数低的,所得报酬也就低。影响个人劳动参与系数的因素有: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劳动态度的好坏,以及对技术设备的爱护情况等。劳动参与系数是分配附加报酬和奖金的基础。苏联在推行集体承包制中遇到的困难在影响集体承包制推广的诸因素中,农庄农场领导人对这一劳动组织和报酬形式的态度尤为重要。由于这些人不够积极主动,至今苏联各地对这种形式的推行还很缓慢,许多地方是走形式。
    过去,由于农庄农场对计划指标进行无根据的增长,压低每公担产品的单价,是使这一劳动报酬形式推广迟缓的另一个原因。还由于有些农庄农场没有坚持自愿原则,生产条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相应减少了集体劳动者对这种劳动组织和报酬形式的关心。(下)(胡汉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