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将电车作书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2-11-27

    四十七岁的森谷正规先生是野村综合研究所政策研究部的主任研究员,一九七八年以来转攻“技术比较论”,相继有《现代日本产业技术论》等九部专著问世,成为这座民间脑库的一名后起之秀。
    不久前,记者到野村综合研究所访问了这位科技评论家。
    记者第一次同森谷见面,是在不久前他应邀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作关于日本科学技术的报告的时候。他不拿讲稿,也不看提纲,从日本的“科技立国”开始,直到科技发展动向和今后的展望,一直不停地讲了两个小时;对与会者提出的问题,他也对答如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次采访,是想请森谷深谈一些问题,如日本实现引进技术的国产化问题,这属于他的“技术比较论”的范畴。所谓“技术比较论”,是着重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社会风俗习惯以及产业结构等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他多年来研究这门学问,并写出了《日欧美技术开发战争》、《国际比较日本的技术力量》、《吸收技术的经济学》等著作。
    森谷说,“日本实现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即消化、吸收、改良、发展国外技术,有一些有利的条件:第一,日本有向外国学习的传统,从七世纪以后,就通过遣隋使、遣唐使向中国学习;近世来又向荷兰学习,向欧洲学习;战后,则主要向美国学习。日本对于外来的先进文明,没有任何抵触和反感,善于学习,有经验,又有方法。第二,在技术上,日本有战前七十余年的基础。第三,日本的企业家有改良引进技术的热情和愿望。日本企业引进机器和设备,往往要把它拆卸分解,然后再组装起来,以加深对它的认识、了解。企业不满足于开工生产,总要设法加以改进,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既可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又可转向海外出口商品。这在钢铁工业界表现得最为突出”。
    森谷后来又加了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即日本存在着一种“现场优先主义”。“现场”,即指生产、销售等第一线和基层。日本企业重视生产第一线,在那里配备大批有能力、有水平的技术人员,以吸收和消化引进技术;并且许多企业经营者自身就是技术专家;新录用的大学生,首先被分配在生产或营业的最基层,取得实际经验后,才有可能被提拔为各级领导。森谷认为,这是日本企业“继承了’尚武’的传统”。
    这一点在他的《技术强国——日本的战略》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森谷曾经访问过中国。他认为,中国就是缺乏这种“现场优先主义”。
    森谷认为,日本的一部分经营者,战前如小平浪平(日立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丰田汽车公司创始人)等,战后如本田宗一郎(本田技研公司)、井深大(索尼公司)、立石一真(立石电机公司)等,有一种“企业家精神”,即把事业看得比利润更重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全力以赴。
    森谷说,“倾注在事业上的这种热情,正是技术革新力量的源泉”。
    记者请他谈谈著书立说的经验。森谷说,他本是在日立造船公司搞工程技术的,后来想从更广、更高的角度来研究技术问题,于是辞退了在日立公司的工作,进入了最早成立的野村综合研究所。在研究所里,他的工作是搞调查研究,或作报告、演讲,下班之后,回到家里,才写作。森谷说,写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多年来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九、十点钟就寝,早上四点多钟起床、读书写作到七点多;然后从住处镰仓乘电车到东京来上班,途中大约需要一小时三十分钟。为了充分利用这段上下班时间,他自己掏腰包买“绿色车厢”即“软座”票,在这种乘客少较清静的地方看书、写稿。他幽默地说,“车厢就是我的书斋”。他的九部著作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张可喜发自东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