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香港《明报》社评《廖承志致蒋经国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2-07-27

    【香港《明报》七月二十六
    日社评】题:廖承志致蒋经国书
    北京的廖承志先生七月二十四日拍发一封信给台北的蒋经国先生。新华社发表全文,在香港引起注意的程度,不亚于七月十六日彭真“计论宪草、共商国是”的号召。
    彭真的号召对象是“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而要求讨论的是宪草,尤其是其中主要为台湾地位设计、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的第三十条。他的号召完全是对“公事”而发。廖承志的发信对象只是蒋经国一人;讨论的主题虽是“祖国统一大业”,但着重从国共两党合作、双方领导人友情私谊来讲,并且也用相当多的篇幅来替蒋经国设想如何“忠孝两全、对历史有所交代、功在国家、名留青史”。这封信的基调似乎“私谊”更重于“公事”。
    这封信使用的是老一辈习惯的文言体“之、乎、者、也、矣、焉、哉”,是比传统的文言文更简明。文言的虚字只用了“之”字,而文气流畅完足,可以说是一种有力的“改良文言文”。
    信中表现的态度温文有礼、敦厚有情。从国民党立场来看,这也许仍属于“招降”。但一般的招降文件重点不外乎“威胁、利诱”,这封信却差不多完全没有摆出威胁利诱姿态。唯一可以解释为“威胁”的话只是:“偏安之局,焉能自保”;但是,连孙运漩院长的公开演讲也曾强调“偏安不能自保”,所以这句话并无特别威胁之意。至于“利诱”,也不过提了一句“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各可得其所”;除此之外,提到的“利”乃是有利于国家及人民。
    廖承志信中最有份量的一句话是:“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这个原则自是完全正确的。在这原则之下研讨国家的和平统一,自然不能不撇开私谊,认真辨析思想理论的是非,比较制度政策的优劣,并检讨过去实践的成败。对这方面的分歧,廖承志信中不多加申论。他说:“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在私信之中不妨采取这种态度;但到真正讨论统一问题之时,自然这些问题很难避而不谈。
    这封信写得颇有人情味,至少可以使台峡两边的气氛更加缓和友善一些。然而不论采取什么方式,真正目的还是要求两党举行和谈。信末说:“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这是向蒋经国正面而具体的提出:“我要到台北来和你谈谈,你是否欢迎?”这句话是全信的重点所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