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声音:既是祸害,又能造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2-04-27

    【苏联《红星报》报道】题:声音:既是祸害,又能造福
    声音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你愿意不愿意。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各种音响大合唱的听众:风声、雨声、马达声、机器声、说话声、脚步声、音乐声等等。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大合唱,自己也在参加大合唱。
    声音带给人们各种信息,告诉他们某种危险来临,使人警觉或者相反,使人放心。我们的听觉器官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在各种各样的音响中,挑出某一时刻最需要的某种声音。同一个人,他可以对窗外驶过的汽车鸣笛声毫不在乎,但是,如果把他带到减音室里去的话,他的听觉顿时紧张起来,能够十分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我们的听觉器官选择性也是很强的。例如,一个乐队指挥能在一个庞大的乐队合奏中,捕捉到某一件乐器的不和谐音。数十个孩子在一起哇哇叫嚷的时候,一个母亲能听出自己孩子的叫声。一个磨坊工人在打盹的时候,磨子转动对他毫无影响,但是,一旦磨子不转了,他立即醒过来。一个熟睡的母亲,对于电闪雷鸣毫不在乎,而自己孩子轻微的啼哭声,立即能把她惊醒。
    声音对人的作用不光限于传递信息,它还能悄悄地对人体、首先是对神经系统发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究竟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取决于声波振荡的频率、强度及和谐程度。
    有一个传说,说耶里洪城堡被某国军队包围以后,军队的喇叭齐鸣。在声波的冲击下,城堡突然坍塌。古代的教会还用钟声来惩处异教徒。那是利用巨钟的强烈声波振荡将人折磨死。但是,如果谁想体验一下强烈噪音的作用的话,那不一定需要到教堂里去。马达的轰鸣,汽锤的打击声,没有拧紧的水龙头的声音,都能对人产生强烈刺激,引起头痛,眩晕,甚至休克。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噪音能引起神经错乱。
    科学家经过试验后测得,当声波对鼓膜产生的压力达到一百三十分贝时,使人耳朵产生疼痛;当达到一百五十分贝时,人就受不了;达到一百八十分贝时,能引起金属疲软;达到一百九十分贝时,能把机器上的铆钉震脱。美国曾经做过一次试验,目的在于弄清人对超音速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噪音能有多大忍耐力。试验时,飞机在人们头上仅十米——十二米处掠过。结果,被试验人员统统死亡,无一幸存。
    以罗逊教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对纽约和非洲农村进行对比分析以后发现,城市里居民的听觉比乡村居民差得多。因为城市里的人听惯了“刺耳”的噪音,听觉器官变得迟钝了,而乡村里的人处于一种“悦耳”的音响环境中,听觉比较灵敏。
    然而,声音不光能使人致命,它也有医疗作用。例如,海浪的拍击声,树叶的簌簌声,汩汩的山溪流水,能使人心情愉快、平静。最和谐的声音,对于人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使人心旷神怡,提高工作效率。医生们就利用这一点来给人治病。例如,哗哗的雨声有催眠作用,医生就用它来代替安眠药。另外,医生还用不同的声音来治疗胃溃疡、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在日本,发明了一种枕头,它能模拟下雨的声音,给人催眠。黑海之滨的阿扎里亚疗养院,医生们让神经衰弱病人听唱片,唱片里录的是啁啾的鸟语。有的工厂,也广泛利用音乐来解除工人单调、疲劳的感觉,增强他们劳动的节奏感。
    那么,对于那些危害人体的噪音该怎么办呢?我们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减少它对人体的危害。在设计建筑物时,都要考虑隔音问题。每个工厂和车间,都有吸音设备。另外,还严格规定了各种机器设备所允许的噪音标准。
    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自己。有的音乐爱好者总喜欢把收录机的音量调到最大,有人驱车经过别人窗外时,不停地按喇叭,有的人把公寓住宅变成了作坊,又锯、又凿、又敲、又削,全然不管对旁人的干扰。希望大家都注意这类问题,使我们都能居住在一个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和谐、有益的音响环境中。一句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因此,应该竭力保持它的“清洁”,防止噪音的“污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