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香港《信报》刊登文章评论:「友谊歌舞团」在香港的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2-02-27

    【香港《信报》一月三十一日评论】题:友谊歌舞团“土”“洋”并蓄(作者:李健之)
    北京一个名为“友谊歌舞团”的文艺团体来港表演,一般反应颇为热烈,场上的气氛也较好,掌声比过去好几个大陆来港的艺术团体要多。
    看来这里有三个因素——其一这个团拥有几个即使是“文革”时期也非常走红的“唱家”;其二这个团所唱所演的都是中国本土的作品,没有洋腔洋调;其三这个团毕竟是“文娱”性多于艺术性。“文娱”性强可以娱乐大众,艺术性强则始终只能满足少数人,何况,要大陆艺术团体目前讲“西洋音乐艺术”恐怕为时尚早。
    其实,这个团原来也是一个“文娱”性的“文工团”。关注内地音乐舞蹈的人士一见到该团拥有的几个唱家——马国光、马玉涛、贾世骏,心里就明白,这个歌舞团其实就是内地部队里的文艺团体。
    所谓“二马一贾”,长期被合称在一块,可知他们合作已有相当年月。他们的风格也比较一致,都是走民族民间的路子,如马玉涛,她的唱法是王昆、郭兰英的一路,只是不那么“土”,也并没有她们两人那么强烈的地方气息而已;贾世骏的声音细而薄,明显地是走的民间男歌手的路子;马国光是男中音,他没有走外国男中音的浑重、沉郁的路,而是仿学中国农村老头的天真、乐观的情绪,独开了男中音的诙谐、幽默的一格,成为这一个路子的先驱。论所谓民族民间的风格,这二马一贾无疑也有相当的影响。
    不过,尽管如此,这个来自军队的歌舞团也似乎在变,例如这个团的新人马子跃、王秀芬,他们唱歌的方法就“洋”得多,今次一些行家就很赞赏马子跃,他的男低音很厚、很响,是个“学院派”的材料,就只是中国式的咬字功夫差;王秀芬的女高音也比马玉涛来得宽广与圆熟,不过韵味比马就差了一筹。过去二马一贾是先土后“洋”,现在却似乎是一开始就“洋”了。一开始就走“洋”的路子,强调的是声、声、声,究竟是否有好处,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是吉是凶,我看还是一个疑问。
    今次“友谊”的演唱,似乎也带来了一阵国内音乐“不正之风”,比方马国光的颈挂大三弦、大吉他的台风与不免是油滑轻佻的演唱,在此地正式的音乐会上,甚至在同样强调民族民间通俗艺术的演出上——例如亚洲艺术节,这种风格都是难以容许的,但这种格调却似乎已在内地蔚然成风了。女的持麦克风演唱,男的颈挂大三弦、大吉他,有人称之为“野兽派”,这个名词的含义我不太懂,但指的便是这种土土洋洋的“派头”。例如马国光,他颈挂吉他,对着麦克风低吟轻唱,故意强调鼻音,故意制造气声,用麦克风的功夫,甚至要比香港的歌星高明……于是乎,在“新光”戏院的舞台下,也便引起了一阵狂热的赞叹、起哄,这种现象,在历来大陆来港的艺术团体中却没有发生过。
    我们常常听说大陆音乐会上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却料不到在香港也看到其一鳞半爪。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