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创新的音乐风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2-02-27

    【香港《新晚报》二月二十一日特稿】题:创新的音乐风格
    ——初听舞剧《凤鸣歧山》音乐的印象(作者:施金波)
    上海歌剧舞剧院来港参加“第十届香港艺术节”演出的大型舞剧《凤鸣岐山》,长达几近两个半小时。它的音乐,当然也是一部不能忽视的长篇音乐创作。
    我不知道这部舞剧的音乐创作过程如何,仅从大会堂音乐厅演出现场所播放的录音效果听来,虽然觉得原来的录音技术,在立体感与音色层次等方面不够理想,但舞剧音乐的全貌及其艺术效果,还是能使人听得清楚,并且给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因为从中可以知道作曲家刘念劬的创作态度很认真,专业手法有了突破。这部长篇创作的确花了不少心血,音乐风格创新,并已取得显著的成绩。
    首先,可以看得出作曲家的美学思想有了新的见解:音乐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主观地可用来直接解释某种政治的或哲学观念。所以作者的音乐创作,能自始至终流露出真实的人性和艺术的美感。如果创作指导思想还是国内过去那种硬化了的成见,他的灵感就不会那么丰富,他的音乐就不会那么新鲜。一言以蔽之,《凤鸣岐山》的音乐是生动的,人物的主题也是有自己的血肉的。
    面对一个中国古代题材的故事,一个现代的中国作曲家,必定要解决“古今”与“中外”的难题。作曲家既避免追求光怪陆离的音响渲染,也运用了较新的和声方法,使传统的中国调式音乐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从专业创作特点的要求看,令人觉得“传统”有了新意,而整套舞剧的音乐格调又是那么统一。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例如五声性的曲调能与变音和弦结合得舒服,转调的手法与节奏处理大胆
    灵活而又美妙。作者在现代和声如何民族化方面,的确下了很多功夫,处处可以见到他的宝贵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凤鸣岐山》的音乐,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它令人高兴地看到:我国音乐创作已从保守的框子中迈出了一大步,这种探索精神,正如台上的舞蹈、布景和服装一样有创新,值得欢迎和赞赏。
    就个人品味来说,我最喜欢有关妲己的音乐。例如“奸人献狐”,她诱惑纣王的第二场戏,与末场妲己被处死前的独舞、作曲家所设计的主题和配器,在性格上,处理上和效果上都是突出而成功的,因为听来不但能使人“津津有味”,妲己音乐所表达出的妩媚、神秘及其将死的哀鸣,都能予人一种强烈的感受。
    第五场“武王伐纣”的结尾处,从誓盟伐纣到雄师出征这一段,作者仅用了最简单的节奏和音调,采取“变奏”手法,使音乐的发展与舞蹈形象紧密配合之外,又获得了音乐本身的交响化高潮。第六场“灭商兴周”,作曲家的音乐不但担当起说明剧情的功能,而且象交响乐的终章那样,作出了自己完整的概括与总结,也在观众的内心,展示出一页凤凰来朝,祥和欢乐的太平景象。在这里,作者所运用民族乐器是相当高明的,笛子所代表的凤凰,古代的铜“编钟”(假如没有听错)所着色的远古世界……都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诗”。
    舞蹈音乐虽然有别于音乐会用的“组曲”和‘‘交响乐”,但如何做到在结构上不杂乱无章,又能不损害音乐规律的需要,这是音乐完整性的关键。从这个条件来看,《凤鸣岐山》的音乐创作可说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序曲”的结构虽然不错,但缺乏先声夺人的气氛。换言之,戏剧性不浓,抒情性为主文而难以聚焦形成高潮。同时,幕后的人声道白解说,虽然有必要,但与音乐的陈述脱节,可否参考“黄河大合唱”的办法改进一些?
    从舞台的场面要求来说,有些地方,音乐的表现力就发挥不够。例如第一、第六场的战斗场面,音乐还是用旋律与和声去配合,就变得贫弱无力,大可以使用特殊的音响效果来处理。武王纣王决斗本是一段相当重要的特写,但只有简单的敲击乐节奏去衬托,听来就很冷场,必需让音乐也参加邪与正的反复搏斗,最后好不容易才赢得胜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