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意大利电影事业在急剧地走下坡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12-31

    《欧洲》月刊说过去二十年中,意大利的电影观众从六○年的七亿四千五百万人次降到八○年的三亿七千万人次。过去意大利一年能生产二百多部影片,但到七九年却只有一百四十一部
    【比利时《欧洲》月刊十一——十二月号文章】题:意大利的电影事业(作者:马尔戈·哈蒙德)
    过去的十年中,意大利人已为意大利的电影业敲起了丧钟。大量的文章,无数的会议都在讨论这一电影危机。曾经产生过索菲亚·劳伦这样的名演员、新现实主义这样的创作风格和意大利式喜剧片的意大利电影事业正在急剧地、不可逆转地走着下坡路。
    你只要约略看一下统计数字,就可知道这种悲观论调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过去二十年中,意大利的电影观众从一九六○年十分可观的七亿四千五百万人次,降到了一九八○年令人失望的三亿七千万人次,差不多降了一半。过去,意大利一年能生产二百到二百五十部影片,但到一九七九年,发行的影片却只有一百四十一部。更糟糕的是电影市场上意大利电影所能占到的“股份”:七十年代初,国产片占这个国家电影市场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五点一,但到十年后的今天,却跌到了百分之三十七点五。
    为了说明衰落的原因和寻找替罪羊,有些人就指着电视责难说,是它拉走了电影观众。电影观众的减少确实同小屏幕彩色电视的出现有关,但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秘密电视频道的出现,因为它在节目里安排了大量的老电影。
    去年秋天出现的三个商业电视台不过是加剧了这种竞争而已。
    另一些人认为,恐怖主义和社会上犯罪行为的增加也是造成意大利电影事业衰落的原因。人们宁愿太平无事地坐在家中,也不冒险去影院。但是如果我们想一下那些成功地打入意大利电影市场的外国影片,特别是美国影片,会有那么高的上座率,那么上述论点就多少有些站不住脚了。
    一九七五年,意大利放映了三百一十三部外国影片,一九七九年逐步上升到三百八十一部。一九七五年,放映的外国影片中一百三十二部是美国的,占了意大利电影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六点八,而到七十年代末年,放映的美国影片就有一百五十六部,占去了电影市场百分之四十三的销路,确实令人不安。显然,意大利人又让外国影片从电视机旁拉走了,并且为了看看外国电影,连街上扒手都不怕了。
    因此,真正的危机不在于宁愿呆在家里看电视也不愿出门看电影的人数,而在于它的电影在国内市场日益削弱的地位。想要促使电影事业健康成长,光有几部能够在电影史上留名的影片是不够的。
    意大利主要的电影批评家、新影业电影节主席利诺·米奇凯说:“事实上,整个电影事业如果只有英才们的佳作和低级商业影片两个极端,中间性的影片却一部都没有,那么这是谈不上有质量的电影事业。”米奇凯认为,意大利现在需要好的、中等水平的电影,这样才能填补费利尼杰作和廉价色情片之间的空白。
    毛里齐奥·尼凯蒂哀叹道:“我们没有一个能代表新意大利的电影事业,今天的喜剧片还仍然是五十年代那群人的作品,而他们所代表的意大利早就不存在了。”尼凯蒂导演的《击鼓咯咚》和《水花飞溅》两部影片在意大利一出现就大受欢迎,他本人可能就代表了意大利电影业盼望已久的新浪潮。这位善长按照伯斯特·基顿和查理·卓别林的风格拍摄近于无声影片的三十三岁的导演兼演员,得到了另外两个年轻导演的支持。这两个人一位是导演《埃切·博姆博》和《金色的梦》的纳尼·莫雷蒂,另一位是导演《我们回到三号广场去吧》的马亚莫·特罗伊亚。他们断然抛弃了阿尔贝托·索尔迪所倡导的那种谦卑风格,加入了尼凯蒂的行列。这三人都能自编自导自演,他们尽管在风格上有显著差别,反映了各自所在地区的特点。
    越来越多的意大利观众倾向于看美国那些节奏很快、情节生动的一流影片。但这种趋势并不是不可扭转的。《击鼓咚咯》、《埃切·博姆博》和《我们回到三号广场去吧》之类影片的成功证明,如果能让意大利的观众看到一部精彩的影片,他们是宁愿看国产片,也不愿看外国片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