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新加坡《南洋商报》文章:《青年和社会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08-30

    说五十年代的新加坡青年,具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富有群体精神,乐于互相帮助;三十年后的今天,经济繁荣,人们却变得重视个人利益,只顾“小我”,而失去“大我”;主张应发扬群体精神的美德
    【新加坡《南洋商报》八月十三日文章】题:青年和社会问题
    最近英国青少年暴乱,蔓延到全国各大城市。其主要原因,乃导源自众多青少年失业,而累积成的不满情绪。嬉皮文化出现的原因
    虽然英国女首相即刻宣布由政府拨出超过两亿英镑的巨款。为全国青少年制造就业机会,也不能阻止暴动的局势。
    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期的美国青少年,则由于经济繁荣,充份就业的结果,而对物质享受感到厌倦,也反对追求物质的社会制度,对当时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采取消极的反抗行为,而造成吸毒及嬉皮文化的盛行。
    当时美国一般青少年,很容易就找到工作,而且大学教育的机会也很多。然而,当时的美国青少年,并不满足现况。相反地,由于成年人重视物质成就,青少年就高唱反调。
    嬉皮文化是当时美国青少年一种消极反抗社会的运动,这项运动维持了好几年。直到一九七三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就业机会锐减,竞争提高,大学教育和奖助学金的机会也受到财政紧缩的影响而大减少,美国的青少年才重新振作起来,重视大学教育,认真把握工作机会,积极接受美国社会的价值传统和社会制度。
    青少年是最富有理想,也最有冲劲。他们若不成为社会的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就可能是一股难以抵挡的破坏力量。当一个社会的青少年,缺乏理想、没有冲劲时,那个社会也往往是一个不健全或没落的社会。青少年问题不可忽视社会工作者和一般政治领袖,往往以为若能解决青少年常犯的一些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吸毒、离家出走,以及其他不正当的行为,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这种看法,并不是真正了解青少年心理,也低估了青年人对社会的影响力。
    目前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老人问题上,也大力推行敬老运动。这是一项意义深长和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量去支持的运动,同时也在维护和发扬我国传统社会价值的美德。
    不过,我们不能就此而忽视青年问题。近三几年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对我国青少年不利的批评,但却没有进一步去研究造成目前青年人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寻求补救的办法。
    五十年代的青年,具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他们要推翻殖民地主义,为争取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而奋斗。当时经济落后,就业机会不多,工作难找。但人民富有群体精神,乐于互相帮助。三十年后的今天,经济繁荣,就业机会很多,不怕找不到工作。不过,人们却变得重视个人利益,互相竞争。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追求物质的结果,人们往往只顾“小我”的利益,而失去“大我”的精神。举个例子来说,《南洋商报》在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我国有百分之五十五的人民表示,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他们会加入抗敌队伍保卫国家。在十年前新加坡大学的一位社会学者也做过一项类似的调查,当时有百分之七十四受访者,表示会抗敌卫国。两个数字比较之下,似乎我国人民的爱国意识没有增加,反见降低。当然这样解释并不恰当。但却足以说明,我国目前社会中,群体意识和大我精神,已渐渐被小我利益和个人主义所取代。应鼓励过群体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社会价值。当前青年人的意识形态,正反映着我国目前的社会价值。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发扬群体精神的美德。
    如何才能加强我国青年人的群体精神和发挥这种价值观的社会作用呢?我认为必需先从家庭和学校教育做起。五十年代的新加坡社会,传统性家庭制度盛行,一般家庭儿女众多,而且通常是三代同居。小孩子从小就过惯群体生活。
    可是,在现行的家庭制度下,已婚儿女大部份不跟父母同住,而且多数是一个或两个儿女的标准小家庭制度。儿童从小就养成占有欲,缺乏群体生活。
    我们必需纠正这点,鼓励已婚儿女同父母居住,常使孩子们能在一起相处玩耍,体会群体生活和培养敬老精神。
    其次,是学校教育问题。
    目前学童竞争非常激烈,很少学童乐意把作业借给同学或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学校里功课竞争乃是平常的事,但从小就这么“自私”却是目前的特殊现象。五十年代,我国各校中所盛行的“集体学习”在培养群体精神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们往往自己组织起来,成绩好的学生,就其所专长的科目,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
    学生从小就应养成群体生活,竞争不忘助人的精神。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应该透过社会教育,促使我国青年关心政治,热心社会活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