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香港《大公报》文章《今古说水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07-28

    【香港《大公报》七月二十四日文章】题:今古说水灾
    今夏四川普降暴雨,长江上游涌聚特大洪峰,奔势之烈,为建国以来所未有。
    但沿江军民顶烈日、冒酷暑,卜昼卜夜,奋斗不懈,终于把灾害战胜了。从而保障了荆江大堤、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也即保卫了江汉平原五百万人口和八百万亩农田的安全。此一英雄人民的豪迈气概,不是生当人民的世纪,是不能加以想象的。
    由于长期河道壅塞,水利失修,我国古来江河多难,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所有濒临水域之广大居民,经受威胁,造成灾祸,几于代不绝书。在历朝诗人笔下,咏叹及此者,也不可胜计。杜甫的《三川观水涨二十韵》,是著名的篇章之一。三川县,属鄜州。至德元年。三川水患,为害颇剧,惟史籍不书。杜甫此诗,乃补修史者之阙。诗中略如:“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枯槎卷拔树,垒磈只充塞。”“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应沉数州没,如听万室哭。”“云雷屯不已,艰险路更局。”对水势之奔突,灾害之惶骇,无不曲尽刻划。结笔“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尤以悯乱之情寓举世沦胥之慨。
    康熙五十七年,宜歙大水为灾,一夜豪雨,庐舍漂没无数。受祸最酷地区,沿河沉溺者数千人,其尤甚者,至有数百家烟灶竟无一人幸存。《槐江诗钞》著者程瑞访作《淮南秋日,闻乡人述宣歙水灾,用少陵三川观水涨韵纪之》五古一首,所云:“何地可逃生?洪涛万山曲!穷猿齐奔林,古木高崖踣。人命轻鸿毛,不及豕与鹿。”“吁嗟千万村,浪里恣翻覆。兆庶变为鱼,口黄与发秃。”“百里断人烟,从何谋止宿?鸡犬杳不闻,村空但鬼哭!”“宣歙万千人,同时葬鱼腹。”其悲恻感怒之怀,视老杜亦无多愧色。
    以古视今,方知生今之民,其所享受“人民世纪”之乐为何如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