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港报文章《喜看美国当代文学书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07-01

    说美国当代文学从三十年代起,作家逐渐摆脱个人而描写社会现实。六十年代犹太作家和黑人作家表达了对种族歧视和不公正的反抗,近年来又走向反映生活现实
    【香港《大公报》六月十五日文章】德斯汀·荷夫曼主演的《小人物》多年前在香港上映时,曾轰动一时,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当代作家汤姆士·贝尔格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在这本小说里那个小人物是个在“红番”当中长大的白人。他的思想感情矛盾相当复杂,但却真实感人,海明威曾说过:“现代美国小说源起于一本小说——马克·吐温的《赫克里贝利·芬》。”这在很多方面来看,倒是正确的。赫克·芬这个美国顽童,既天真无邪,又聪明可爱,而当代很多美国小说的人物,正是赫克·芬的一个不同时代的兄弟,德斯汀·荷夫曼演活了的“小人物”也属于这样的一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当代美国文学作品有很多已被拍成电影的,大家自然熟悉像《飘》这样的小说,也看过根据它拍摄的《乱世佳人》;近一点来说,有根据西格尔的小说《爱情故事》拍摄的同名电影。
    美国的文学作品与电影有着互相补充的关系。其实美国电影根据文学作品拍摄的很多。
    在美国图书馆、香港三联书店读者服务中心、中华书局香港分店三个单位联合举办的《美国当代文学图书展览》中,可以发现很多文学作品是“旧相识”。美国当代很多名作家如海明威、史坦贝克、纳布柯夫……的作品,都曾拍过电影的,《战地钟声》、《愤怒的葡萄》、《罗丽坦》……真是数也数不完。
    美国当代文学有着它的特色,从三十年代起,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作家逐渐摆脱了个人而描写社会现实。六十年代犹太作家和黑人作家的涌现,特别是黑人作家表达了对种族歧视和不公正的反抗。近年更有“新新闻体”的流派出现,已经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逐渐扬弃,而走向反映生活现实了。
    在展出的两百多部书中,绝大部份是文学小说类,从这些书也可以看出美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发展的道路。
    书展分七个部份:“文学评论、散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科幻小说”、“诗歌”、“传记文学”等等。
    值得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不少评论著作和传记著作,对当代的诗人和作家如福克纳、弗洛斯特、索尔贝娄等的研究,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近年的新小说在展出中也颇引人注目,如约翰·艾荣的《加尔普的世界》,曾是非常畅销的作品。它通过四代人反映了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变迁。
    美国当代文学作家中获诺贝尔奖的不少,如海明威、福克纳、史坦贝克、索尔贝娄、辛格……他们的作品在美国不一定是畅销书,但代表着美国文学的主流。美国的畅销书很多是流行小说,就文学价值来说,当然参差不齐,我以为也不要对这些当代的流行的小说加以忽视。
    因为这使我想起了《红楼梦》最初写成时,士大夫不是把它当作淫书吗?经过时代的考验,现在成了中国古典名著;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最初在报纸连载,也是流行小说,被贵族文人视为“市民文学”,结果成了现实主义的经典著作。流行小说中固然有不好的作品,但也有很好的作品,经过时代的淘汰,谁敢说再过一两个世纪,人们不会把现在美国的某些好的流行小说视为名著呢?我可不敢武断了。既然流行作品受到群众喜闻乐见,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的,我倒可以斗胆说一句,布拉德勃雷的科学幻想小说《火星纪事》将来一定在美国文学史占上一页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