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香港《中报月刊》在美召开“海峡两岸交流问题座谈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05-28

    说出席会议的包括来自北京、台湾及香港三地的学者,与会者大都赞成海峡两岸人民应该尽速交流;中共提出的通商、通邮、通航的口号,被台湾当局拒绝,给海外国人普遍的印象是台湾畏惧和中共接触
    【香港《中报》五月二十五日社论】题:一堂雅叙两岸交流——从台湾北京学者同时出席座谈会谈起
    五月十一日下午,《中报月刊》在美国加州大学巴克利校区主办了一次饶有意义的海峡两岸交流问题座谈会,特请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杜维明博士担任座谈会的主席,出席此次会议的包括来自北京、台湾及香港三地的学者。《中报月刊》为何提出这项国人极为关切且敏感的问题: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交流,作为这次座谈会的主题呢?主要是我们觉得,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血浓于水,无论彼此观念和意见如何不同,只要能抛弃一党之私,深信都可使两岸人民获得实际的益处。
    同时这次座谈会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来自不同环境背景,各持不同见解的学者,能共聚一堂,彼此不代表任何党派,大家作非正式的座谈。主持座谈会的杜维明博士特别强调此次座谈会,没有一定的宗旨,各人的看法未必一致,结论如何也不见得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大家在这里交换看法,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讨论,应是比较中立客观的,深信有助于海内外国人对两岸交流的沟通与了解。
    与会的学者大都赞成海峡两岸人民应该尽速交流,但也谈论到实际的政治现实问题,基本上中共于一九七八年年初就提出“三通”(通商、通邮、通航)的口号,希望借此能与台湾展开第三次和谈,但却被台湾当局断然拒绝,认为此乃中共的“统战”,却给予海外国人普遍的印象是台湾畏惧和中共接触’更遑论和谈。
    来自台湾的名政论家阮大仁博士则在座谈会上指出了台湾当局的顾虑。他说:“以国民党的决策阶层来说,都是上了年纪的外省人,其实在感情上,他们最应该赞成三通,但问题是他们都有不安全感,因为他们是败军之将……。”另位曾经两度与蒋经国先生长谈的台籍学人陈若曦女士亦在会上力言:“海峡两岸的人民,都是愿意三通的。在台湾如果有人不同意三通,我想不是台湾的本省人,而是一些没有安全感的外省人。”其意义尤为长远而发人深省。
    我们赤诚支持最好是乘时主动大开两岸交流之门。古语云:“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祈愿台湾当局能就此关乎天心人性的两岸交流问题及时改弦易辙以图之,实为全国人民的幸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