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日本“经济评论”载文认为:人民公社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59-08-30

    【本刊讯】日本“经济评论”8月号刊载了米泽秀夫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人民公社出现的必然性”。摘要如下:
    中国的人民公社,是统一了工、农、商、学、兵的工作的基层社会单位(在农业中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
    这种公社,是根据广大农民希望迅速增加生产、迅速改善生活的热烈要求而产生的。它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过程的必然的产物。
    目前,中国正在特别加紧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核心就是速度。为什么这样急呢?为了要尽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为了要及早增强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而且,目前世界正处于“东风压倒西风”的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再努一把力就会使经济力量占得优势。在这个时候,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六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迅速提高生产、加紧建设,就会相应迅速地奠定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优越地位,在和平的经济竞赛中获得胜利。而且,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就会相应迅速地接近共产主义,或许可以和苏联同时进入共产主义。
    中国的六亿人口,如果在生产上发挥了积极性,将是一股非常厉害的力量。中国的做法,不是要把劳动力闲置到机器齐备的时候,而是要在缺乏机器的时候充分使用人力;这是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符合规律的做法。劳动生产率自然还是不高的。但是,因为采取了“先普及后提高”这个妥当的方针,所以,技术迟早是会提高的。
    中国在1956年基本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战线上的胜利,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一次革命。它意味着已经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显著地改善了生产关系,从而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热情。但是,即使在基本上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以后,也还产生了譬如在企业管理中出现官僚主义、过于强调计件工资制、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盛行个人主义的做法等情况,这就摧残工农群众的热情,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矛盾。
    于是,在1957年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方面的斗争,它反映了经济基础方面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个运动的目的是,改造上层建筑,并利用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去改善那些落后于生产力的部分生产关系,进而克服矛盾,完全解放生产力。1958年的生产大跃进,就是靠了这个整风运动的成功即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上的胜利而获得的。
    在1958年生产大跃进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些矛盾,(中国)曾经采取了及时而又妥当的措施,而人民公社就是集了这些克服矛盾的方法的大成。
    公社出现以后,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关系被改造得带有显著的“公”的性质了。这个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了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变化,给了代表全体人民的基层政权组织一种新的形态。这个新的上层建筑又促进了基层生产关系的改善,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就是说,政社合一,在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由于政社合一而有了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从而就产生了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有利条件。
    政社合一不但统一了权力机关和经济组织,而且意味着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将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结合起来。表现在政社合一后产生的公社的任务和组织形态上的国家职能的变化,不会削弱无产阶级专政,反而会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它将更大更广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更大更有效地发动群众的力量,加强专政的职能,并且加强对专政的对象的监督和改造。
    人民公社是从统治人的机构向管理物品和指挥生产过程的机械过渡的准备步骤。公社的实践,将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国家的理论做出伟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