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新加坡举办文学座谈会(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04-01

    【新加坡《南洋商报》三月十六日报道】题:文艺研究会主办国际文学座谈会上,多位外地名作家提出各地区文学概况报告,强调作家作品交流并提出具体办法
    座谈会是在本月十三日晚上举行的。座谈会由新加坡文艺研究会主办,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美国的白先勇(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白崇禧的儿子——本刊注)、台湾的痖弦(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本刊注)、香港的刘以鬯、马来西亚的方北方、黄东平(未上台讲话)、杨松年博士。主席为叶昆灿。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
    兹将上述各人的演讲,整理如下:
    ·叶昆灿(主席)说,这次座谈会是为了配合新加坡文艺研究会的成立而举行的,从反应的热烈来看,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继续下去。他说,今晚的座谈重点放在,其一,各地区的文艺活动,包括作家的写作、书籍的出版与发行等问题。其二,各地区文学交流与合作。其三,听众提问。美加流放文学
    白先勇教授介绍了美国华文文艺界的概貌,他说:对于这个地区的文学,应称为“新大陆流放者之歌”,美、加(美国和加拿大)都应该合在一起申论。
    他说,流放作家的文学本是西洋的一支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有不少西方作家离开祖国,到异乡从事写作,充满了自我放逐的精神,作品很多。
    另外一种作家,是由于政治逼害而离乡背井的,他们在国外对自己所来自的国家采取了反对和批评的态度。
    他说:这些作家尽管身在异乡,却始终心在祖国,对民族文化热切关注。
    而中国五四时代,也有不少作家流居海外,其中老舍在英国;巴金在法国;但逗留时间不长,很快又回到中国,大部分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在国内完成,因而不能称为是真正的流放文学作家。
    这种文学到了六、七十年代才粗具规模,由于受到中国特殊政治因素的影响,四九年后,不少作家由台湾到了美国,张爱玲就是一个显例,她在香港写了《秧歌》及《赤地之恋》,其后的作品,多数与怀念上海有关。
    而国府(指台湾当局——本刊注)在退守台湾后,大批知识分子受到留学狂潮的冲击到了美国,其中有些作长久居留,以写作为生,题材与国家民族有关,虽或立场不同,但题材大体相近。如聂华苓、丛苏、于梨华、欧阳子、张军国等,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最早于梨华描写六十年代初台湾留美学生的处境,出有《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被称为“无根的一代”。
    六十年代中期,大批台大外文系学生涌到美国,如陈若曦、水晶、欧阳子、丛苏。
    白先勇举出《盲猎》为例,指出丛苏以寓言手法写作的创作特征。
    七十年代,留美学生受保卫钓鱼台运动的影响,学生分化为左右两极,张军国的《昨日之怒》对于参与这场运动的人物有很成功的塑造。至于另一小说家刘大任在亲身投入运动后,目前开始对自己痛切检讨,于修正思想后,已重新执笔写作,他准备写出一部史诗式的三部曲长篇。至于陈若曦,在中国居留七、八年,写了反映文革的作品《尹县长》等。另一作家马森,写小说,也写戏剧,作品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近作《夜游》在题材上大有突破。
    白先勇总结说:(一)虽然这些作家居留在美,但却受到中、台政治动向的影响。(二)虽旅居国外,但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倍加关切。(三)写作上不受海峡两岸政府的约束,保持中立批评的姿态。(四)所写作品对中、台文艺具有影响力。由于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特殊情况,流放文学将会继续扮演其一定的角色。台湾文坛近况
    ·痖弦就“台湾文坛”近况提出报告说,台湾文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其中人材辈出,佳作如林,是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以来最为蓬勃的一个时期。
    他回忆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台湾的教育以日文为主,从中国至台湾的多为军人、公务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陆文坛作家以左倾者占上风,来台湾居留的不多。因此军人作家成为文坛的主力。等到后来国语的一代成长,青年作家才出现,其中白先勇是学院派的代表,司马中原、朱西宁则为军中派的代表。学院派涉猎英美文学、哲学,以知识为重;军中派则纯以人生经验为酵母。这两条主线,后来终于汇流在一起。
    在提到文艺论争时,痖弦说:这包括了全盘西化,国粹国学、文日夹什等问题,不久前又有乡土文学的论战,结果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他说,经过相激荡,互修正,矛盾已减少,形势也渐次明朗。
    台湾文学的成功,与对传统“直”的继承,世界文学“横”的移植有关;而本土色彩的掌握与认识,如林怀民的《云门午集》就是显例。报纸主办文艺创作比赛,奖金优渥,吸引了不少有为的青年。他也提到姜贵、萧丽红的作品,认为长篇已失去读者,因此提倡极短篇的写作。
    目前的台湾作品,题材广阔。有科幻;有大陆生活的暴力、压力文学,如金兆、杨明显等作家的作品。
    谈到新诗时,他说,中国过去以短诗为传统,但台湾年轻一代的诗人却能把历史民间的故事,传奇性人物写成西洋的史诗或叙事诗。前景大有可为。
    而儿童诗在台湾近年来获得了很大的进展。诗与民歌的结合甚至危及流行歌曲乐坛。
    散文方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相信这与小品文的发展末流有关,散文作品集,在台湾销路好。
    文学批评方面,痖弦说,这是一片荒原,充其量只有书籍介绍分析的消极批评方式。因此,期待一个批评的时代呼声甚嚣尘上。
    至于台湾戏剧活动,李蔓瑰一生提倡甚力,惟剧运仍欲振乏力,姚一苇、张晓凤刻也正在努力,年轻一代的《兰陵剧场》大有作为。而在六十年代中期,刘大任、邱刚健等也创办了《剧场》杂志,可惜为期不长。目前台湾不少大专院校均开有戏剧系或课程。
    台湾的出版业蓬勃而混乱,台湾未加入“世界版权组织”,所以海盗书充塞坊间。
    杂志方面,有《文坛》,《新文艺》,《幼狮文艺》,《明道文艺》,《现代文学》等。
    至于报纸副刊,必须配合广大知识分子的要求,也推出如“超短型副刊实验”的新构想,新创意。
    台湾的翻译工作者地位不高,稿费也低。《诺贝尔文学全集》的出版,目前在台湾正掀起一场激烈的广告战。文学史料的整理分两方面进行,一为从日文整理译出老一代作家的作品。二是对抗战文艺的重新注意。(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