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台湾新生报》文章:《台湾的“根”源于中国大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02-26

    【台湾《台湾新生报》一月三十日刊登该报记者张仕英的一篇文章】题:台湾的“根”源于中国大陆,地方文物展览史迹获得明证
    正在县政府中正堂展览中的“地方文物”,虽然为数不多,但足以证明,台湾的“根”,是源于中国大陆。无论从血缘、地缘、历史文化方面,都足使“数典忘祖”之流者——当头棒喝!饮水必须思源昨天所谈的——我国民间欢度春节的习俗和趣谈,虽然是粗枝大叶,但目的在唤醒大家慎终追远,不能迷失在纸醉金迷的环境中。
    目前在中正堂展览的地方文物也是一样,不是为了引发大家思古幽情,而是希望能借这些不算太多的文物,让大家了解,我们的“根”到底在哪里?进而激发饮水思源的本性,抒发爱乡更爱国的情怀!
    在展览会场的大门口,竖有一幅“吴沙公”画像,这里告诉您,宜兰县的由来。吴沙开垦兰阳兰阳平原,在三百多年前,是一片蓁草荒芜。明朝末年、清初时代的统治,都未辖及此一地区,直到乾隆末年(五十三年)才由原籍福建漳浦的“吴沙”先生,率同漳泉粤三籍子弟一千人,越过三貂草岭,开垦现在的宜兰。
    在一连串的画像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在蓁草荒芜之地开垦的苦况!
    宜兰,原名“噶玛兰”或称“哈仔鸡”,依据史籍记载,明末延平郡王郑成功入台,荷兰人是经宜兰逃逸,迄至清朝嘉庆十五年四月收归清廷版图,建厅治设通判,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设知县管辖。
    吴沙先生是于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到当时的哈仔鸡开垦,后人尊称为“开兰”始祖,如今头城镇仍有开南路,作为吴沙公当年兴筑“头城”的永恒纪念。历史渊源密切就地缘关系来说:依据地质学家研究证明,台湾与大陆基盘地层相同,且与大陆最接近,兰阳平原的河流、湖沼、山脉,也与中国大陆地层的走向相同,可资证明台湾与大陆原属地块相连,源同一系。
    在历史渊源方面,有史可稽的是:①延平郡王郑成功入台驱逐荷兰人,在哈仔鸡(宜兰)的荷兰人同时相率离去。②清朝康熙六十年漳州把总朱文炳更戍,因风漂舟破,在哈仔鸡登岸。③乾隆五十三年吴沙先生率漳泉粤三籍子弟一千余人,入垦哈仔鸡。同年九月十六日进入乌石港,并筑头城定居。④嘉庆十七年四月十五日,置噶玛兰拔贡,杨廷理先生为首任通判。并建宜兰仰山书院。⑤咸丰二年举人陈淑均先生编纂《噶玛兰厅志》。⑥光绪元年“噶玛兰厅”改为“宜兰县”隶属台北府。⑦台湾的开发史,宜兰是最后开发的一个县份,但与中国大陆的历史渊源也最密切、最深厚。
    就血缘关系来说,宜兰县民的祖先,都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县移民来此。由于宜兰开发较晚,所以宜兰人的祖先自大陆移居到现在,不过是五代六代,最早的也不会超过十代。永志不忘乡情许多人家的门楣上写着“派衍梅林”、“锦湖世第”,以及在祖先的神位及祖坟石碑上,刻上陇西、颖川、西川等姓名大堂号,也有直接写上:金浦、同安、龙溪等故乡县名,表示血浓于水,怀乡念旧,永志不忘。
    在语言方面,由于宜兰开发较晚,故土乡音仍然保存。风俗也并未受到工业社会的冲击,许多敬天法祖,民情风俗,仍然保存中原古风。
    当您看过展出的地方文物之后,相信您会发觉,台湾的“根”是在中国大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