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八○年的苏联内内外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01-02

    本刊编者按:我们邀请了一些我国驻外记者笔谈他们对去年世界局势的回顾和今年的展望。这里发表的是第一篇,其他将陆续在本栏发表。
    八十年代的第一年,是苏联加紧对外扩张在国际上受到强烈抵制的一年,也是苏联政治经济模式的种种矛盾更为尖锐化的一年。这两点将会给苏联明年的内外政策打下深刻的烙印。
    今年从阿富汗到波兰,既可以看出苏联的对外政策动向,又可以看到苏联国际处境的变化。
    去年岁初,苏联悍然大规模出兵阿富汗,比较明显地暴露了它的战略意图,在世界上引起极大震动。国际反霸斗争也出现新的声势和特点。克里姆林宫七十年代推行的“缓和”外交走进死胡同。美国和西方国家提高了警惕性,比较一致地在外交上对苏联进行抵制,在经济上进行制裁。而更主要的是共同加强了军备,在欧洲及中东和波斯湾地区加强了同苏联的军事对抗。特别是两伊战争发生后,美国及西欧国家迅速增强了在波斯湾一带的军事存在。对于波兰局势,西方齐声警告苏联不得武装干涉,并及时协调了对付措施。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受威胁的国家,增强了反霸斗争。莫斯科奥运会也受到抵制。去年初以来,从联大讲坛到马德里欧安会续会,从各国领导人的讲话到报刊宣传,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和要求它从阿富汗撤军的呼声持续不断。阿富汗问题成为克里姆林宫的又一个沉重包袱。对“大家庭”产生着直接影响的波兰局势更使莫斯科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领导集团和报刊谈论国际局势的基调也发生显著变化,不断宣称“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交接时”“世界上战争危险增长了”,“目前世界事务的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心”。
    一九八○年莫斯科的对外活动,自始至终是围绕着稳住新扩张的阵地和改变在国际上空前孤立的处境进行的,但收效似乎都不大。
    苏美关系一直处在僵持状态,关于限制核武器的预备会谈并无实质性的进展,里根当选总统在莫斯科看来恐怕是凶多吉少。
    对西欧国家,苏联着重挑拨它们同美国的关系,去年,勃列日涅夫专程到华沙同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会谈,接待西德总理施密特访苏,目的是很明显的。但是,面临苏联新的威胁,西欧国家在增强军备、阿富汗、波斯湾及波兰等问题,同美国基本上保持一致。引人注意的是,莫斯科着重在经济、贸易上对西欧、日本进行拉拢。一年来,西方对苏进行经济制裁虽有一定影响,莫斯科对此也很恼火。但是由于在七十年代苏联同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关系已经有了迅速增长并具有相当规模,再加上年来西方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它们各国之间存在着的利害矛盾,这些国家从自己目前的利益考虑对同苏联保持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是感兴趣的,所以西方的经济制裁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九八○年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德、意等)同苏联的贸易额比一九七九年又有了很大增长,有的甚至多达20%到30%。
    对于第三世界,一九八○年第三季度,克里姆林宫接连安排了一些同第三世界国家的互访活动,其中包括邀请印度总统雷迪、阿富汗傀儡政权首脑卡尔迈勒、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埃塞俄比亚政府首脑门格斯图和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访苏,以及勃列日涅夫出访印度。这五个国家都是同苏联签有所谓友好合作条约的国家。通过这些访问活动,莫斯科想尽量保持对这些国家的影响。
    对于中国,莫斯科继续坚持反华政策,诽谤中国的对外政策是“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沙文主义、冒险主义”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它特别攻击中国同美国、西欧和日本发展关系,攻击中国对东欧国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及中国党同意大利、西班牙等共产党正式恢复关系。对于中国内政,它不断歪曲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方针政策及宣传中国的政局不稳。
    在苏联国内,一九八○年苏联政治经济模式长期存在的种种矛盾更加尖锐化,苏联领导集团在国内也受到不少压力。
    一九八○年是苏联第十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的最后一年。这个五年计划原订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本来就是历次五年计划中最低的,但结果远未达到预计的水平。农业连续第二年歉收,谷物产量按官方公布的材料推算约一亿八千万吨,比计划指标少三千万吨,肉类比上年约减产百分之五。莫斯科的市场供应很紧张,买肉和香肠等要排长队。据悉首都以外的地方的情况更差。许多生活必需的工业消费品经常脱销,虽大量进口仍不能很好满足居民的需要。总的看来,多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而这几年强调的“提高质量和效率”没有取得显著进展。勃列日涅夫在去年十月举行的中央全会上也不得不承认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并且公开承认经济管理体制落后,必需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去年苏联一些地方罢工和闹事的消息屡有传闻。官方公开加强了对持不同政见者的镇压。
    苏联最高领导层发生的变化,也是一九八○年一件有意义的事。担任了十六年总理的柯西金下台,政府要员发生了一系列变动,实际上是一次改组。当年接替赫鲁晓夫的“三驾马车”只剩下勃列日涅夫一个人了。他身体状况不佳,但却进一步执掌党政军大权。
    一九八一年二月份,将召开苏共二十六大。克里姆林宫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包括:在国际上如何摆脱出兵阿富汗以来的孤立处境,如何同里根政府打交道,如何对待对东欧和苏联都有着不小影响的波兰事件,在国内如何克服现存的经济困难,如何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如何调整克里姆林宫老人统治集团的组成。
    (王崇杰寄自莫斯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