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日《新国策》文章:《中国新经济计划的目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0-10-27

    说中国八十年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以下各点作重大努力:整顿经济基础和量力而行,有效利用外国技术、资金和制度,产业间的合作和进行地区经济管理
    【日本《新国策》杂志10月5日一期文章】题:中国新经济计划的目标
    关于八十年代中国经济路线的长期计划,迄今流传着各种不完整的情报,要知道这项计划的详细内容以及据此对计划作出估价和研究,非等预定明年的正式宣布不可。在此想先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计划,需要在以下各点作出重大努力。整顿经济基础和量力而行回顾1977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路线的步伐,不能不使人感到中国人民对经济建设的惊人气魄。这种热情是很值得称颂的,中国现代化这一今后漫长的路程,离开中国人民的热情,是不可能走完的。
    但是,从长远观点看,可以认为当前有必要注意认识能源、运输、人力资源等目前经济发展上的难关或弱点,即使压低增长率,也要首先在这些方面整顿经济基础,巩固立足点。关于长期计划的目标,似乎也要求根据中国的实际能力,在此范围内,制定留有余地的目标,而且必须是能够适应伴随今后经济改革而在制度上、机构上进行的改革的具有灵活性的目标。有效利用外国的技术、资金和制度新计划要纳入外国的技术、资金和制度,有效地加以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规模巨大,而且已经具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体系,那么,引进的技术和资金的效果,不可能是全面的,不可能立即左右整个中国经济。
    另外,制度方面的引进,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中心。
    就是说,把市场的供求动向反映到经济管理中去,以期通过市场的竞争搞活企业。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引进这种制度自然是有界限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归根结底,对于中国来说,引进外国的技术、资金和制度,具有必不可少的侧面,同时,在数量上,又不得不停留在使其在整体中起辅助作用的水平上。
    在新的长期计划中,充分考虑到这种性质,在此基础上把从外国引进的各种因素摆在发展中国经济的促进剂的地位,以最有效的方法加以利用,这是最重要的。产业之间的合作与加强第三次产业新计划在注意各产业的发展计划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产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想指出的是,如果今后想推动工业部门发展,那就要同时加强运输、流通和销售等部门。中国历来把工业的生产工程摆在重要位置,轻视流通和销售部门的机能,其结果是,比如说,需要的一方对质量、品种和花样等的要求,很难反映到生产中去。
    可以认为,这同时是不能把制品及时送到真正需要者手里的原因,也是中国迄今对工业品的修理和检查等商品出售业务制度一直很不健全,无人过问的重大原因。
    由此看来,可以说,加强负责流通和销售等业务的第三次产业,是提高制品质量,改善工业部门结构所不可缺少的措施。地区经济设想的必要性中国经济作为国家经济,最终必须从整体的统一的观点去掌握,去管理。
    但是,如果考虑到巨大地理和数量规模,那么,把全国大致分为几系统,进行地区经济管理,显然是合理的。
    中国也在讨论这种想法的必要性。具体地说,开始提出了以全国大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地区,发展地区经济的方案和以扬子江为交通大动脉,沿这个流域建立地区经济体等各种方案。
    可以说,今后从各种方案中确定最适合中国经济的地区经济格局,把适合各地区特点的经济管理方向纳入长期计划,这作为立足于长远观点的经济发展基础是重要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