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纽约《华侨日报》文章:《创造有深度的中国电影------〈小花〉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0-09-29

    【纽约《华侨日报》7月1日刊登谔士的文章】题:创造有深度的中国电影——《小花》观后感
    中国影片《小花》的女主角陈冲荣获“百花奖”,《小花》被选为中国三大名片之一,轰动海内外。我们海外同胞听说祖国影艺界绽开新葩,心情自然很兴奋,盼能一睹为快。
    《小花》的拍片技巧果然与前不同了。当中共红军的队伍走过山区时,那位寻亲的少女小花,带着港台影星般的娇憨姿态,同革命队伍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在电子琴的伴奏下,幽幽怨的歌声,送着红军战士的背影远去……
    女主角的这种姿态和李谷一的歌声,听说很迎合时下中国大陆一般年轻观众的胃口,如果放在一部文艺爱情片里,也许是合适的。但配上中国革命战争的题材,那就未免有些离谱。
    离谱的地方还多着呢。比方红军入城时,队长赵永生看到国民党将官逃走了,就把他的制服抛在半空中,捧起冲锋枪,哒哒哒地乱扫一通,随意破坏财物。这种轻浮的举动,果真是当年红军的作风吗?不,不,这是刻意模仿好莱坞战争武打片的手法,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歪曲。
    看了这些镜头,不禁心生很多疑问:《小花》的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歪曲红军的形象?难道这就叫做“思想的解放”吗?难道我们学习外国就是学这些渣滓吗?……
    《小花》故事的背景是革命战争,但却表现不出一点红军革命的精神,只有那位女游击队员(赵永生的亲妹妹)还算有点革命者的气概。女主角要杀国民党特务,给观众的感受不是她对敌人真有什么刻骨仇恨,只不过表露少女娇嗔和稚气的冲动而已。(说来这也该怪导演把她和那位国特的历史恩怨处理得十分草率)。红军队长赵永生放走国民党特务,说是“执行党的政策”,答应将来给小花解释其中的道理。可是到头来,观众仍然莫名其妙,不明白他到底在执行什么政策?共产党做事如果真是这样马虎,我们很难相信它能打败国民党。
    全片对革命战争的处理可谓糟糕透顶。最不可思议的是赵永生对待那位国民党伤兵,既没有表现一点患难相助的共产党员本色,也没有做什么说服工作,仅仅在他手上写了“不要为国民党反动派卖命了”这样一句可能被对方认为傲慢无礼的话,那位伤兵居然就投诚来归,还向乡亲们现身说法,说他是受赵永生的感召才投向共产党。这样草率的宣传手法,即使在以前的电影里也是少见的。请问影片制作人:共产党员的精神哪里去了?
    《小花》的主题是少女寻亲,但我们体味不出一点骨肉的真情。剧中一连串兄妹重逢和母女团圆的插曲,与其说是富于戏剧性,不如说是剧情的安排太随便。
    红军战士同养妹之间那种近于轻佻的亲昵情状,给观众的感受不是亲情的流露,更不是同志爱,而是假借兄妹的名份暗示男女私情。难道这就是国内观众所向往的吗?
    中国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经创造出不少感人的好电影。寄望中国影艺界要珍惜过去的成就,在学习外国电影技巧的同时,也要学学人家的深度,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创造更有深度的电影。否则,得再多的“百花奖”也是没有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