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香港《明报》载文:建议我改进文物保管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0-01-30

    【香港《明报》十二月十二日文章】题:《遗憾的事》
    中国人谁也知道自己祖国有很长远的文化历史,差不多每一寸土地无不有古迹和文物。就算外邦人,稍为对中华文化有微许认识,他们都知道中国满地是宝;地上有宝(一切古代文物、建筑和石窟),地下有宝(陵墓和陪葬品)。中国文明最撼人心弦之处乃是二千多年史不绝书,文献浩瀚,一脉相承,根源可寻。加上近百年来史迹不断发掘,无论文字或实物的呈现,均有所参对引证,确凿无讹,举世没有别的古国能与之伦比。
    今天各处出土文物多的地方都设有博物馆,但各省、地区博物馆设置并不如世界各地的那么强调装备、保管森严。价值连城的文物好像很不经意的摆放在玻璃柜子里,也没有空气调节,比较而言近于简陋。看的人川流不息,他们的表情并不以为这些东西是宝贝,他们随便往地上吐痰。
    尽管今天出土文物数不胜计,考古学术空前灿烂,但是发掘技术、文物保存、展场设备仍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训练也很成问题。我直接询问过负责人,他说他们初中或高中程度,所有文物知识是从工作接触中得来的。专业知识从实际工作中得来,这没有什么不妥,但培养工作人员热爱艺术文化,则是长期的教育工作。
    我在洛阳博物馆书画室亲眼看到他们把长条幅随便抛在地上,像卷布匹那样粗心拉扯,弄摺的皱纹将永远无法复原。永泰公主墓的壁画有些是原作,破坏的也已复制绘上,但因没有木栏防止触摸,故许多原作的线条与色彩都给摩沙擦掉,那是很可惜的。就是龙门石窟的小雕像、西安碑林的碑刻都因为没有设防而给人任意触摸,长年累月之下必然受损。中国的古迹文物浩似烟海,但我们不能因遗产太厚便放任糟蹋。在忙于发掘地下宝贝的同时,如何维护文物也是一大课题。
    禁止镁灯摄影乃维护文物最起码的工作。在西安当画家的朋友告诉我,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向他们透露,去年一个日本团到敦煌用红外线技术拍摄壁画,过了一个月,工作人员发现有些壁画色彩变黑,更有些剥落下来。因为壁画色彩是矿物质颜料,故能历久不衰,这可能因红外线射源使颜料受到破坏。但此消息未可证实,如属实则中国保管文物的制度需要检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