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日报记者自莫斯科报道:《苏联连续三年物价上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8-26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七月二十九日刊登该报记者内藤武昭发自莫斯科的报道,题为《苏联连续三年物价上涨》,摘译如下:国家价格委员会的决定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苏联,价格大部分由国家统一一制定。物价的变动由国家价格委员会决定,这次涨价也是由该委员会公布的。过去三年里,涨价的主要商品有:飞机票上涨百分之四十,出租汽车费上涨一倍,饮食费用上涨百分之四十五,咖啡、巧克力上涨百分之二十五到四点四倍,家具上涨百分之十到三十,皮货、地毯上涨百分之五十,小汽车上涨百分之十八,汽油上涨一倍,贵金属制品上涨一点四倍(加上过去两次上涨的部分),等等。此外,还有未经宣布的涨价。从三月份起,铁路软卧票价上涨百分之四十,前年,外国邮费上涨了一倍,这些都没作任何宣布。其理由似乎是因为这只限于部分人使用,特别是大多数是外国人,与一般群众无关。
    在苏联,专门为外国人设有外币专用商店,在这些商店里,几年来,多数商品已大幅度涨价。可能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吧,这些涨价也全都没有宣布过。外国人在苏联的旅行费用,包括购买土特产品的费用,近几年价格上涨得很厉害,并不亚于西方。看来,苏联是企图利用奥林匹克运动会增加外汇收入。涨价以高级消费品为主这种针对外国人的涨价暂且不论。在苏联,出售新产品和进口商品时,新商品的标价比过去高得多。譬如,服装等工业产品,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种办法虽然不叫涨价,但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涨价。
    大部分新产品和进口商品都比过去出售的商品的质量好,因此,这并不算涨价。但是,在新产品上市的同时,过去的便宜产品多数就不再出售了,事实上是变相的涨价。实际上,报纸等各种报道中已出现了对这种“涨价”的怨言。
    上述价格上涨的情况表明,大幅度涨价的对象主要是高价和高级产品。它同苏联公民对这些高档消费品日益增多的需要有密切关系。最突出的是衣料,人们对时兴产品紧士服有着狂热般的兴趣
    紧士服中真正的西方产品高达一百卢布,接近黑市价格,国产紧士服尽管价格只相当于它的五分之一,但并不吸引人。质量和颜色不好的衣料、鞋等商品积压下来,最后多作处理品出售。
    在食品方面,肉的消费年年增加,生活水平正在提高。而且,集体农庄和私人生产的蔬菜等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尽管很贵,但需要却一直在增加。另外,可以看出,对家具、电气制品、小汽车等耐久消费品以及对教育、消遣等的需要增加了家庭的支出。工资的上升率超过物价上涨率目标指向高级消费品的首要原因是人民收入的增加,这些年来,工资每年增加百分之三到四。另外,银行的存款增加,居民手中的现金也增加了。
    因此,西方专家认为,物价的上涨率略低于工资的上升率,为年率百分之二到三。
    看来,这次涨价的结果,使供销得以平衡,过去总是排长队的饭店,现在可以不用排队了,宣布的涨价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是,两年半以前,因涨价乘客剧减的出租汽车,现在更难雇上了。可以认为,在除一部分基本物资外,日常消费物资供应量仍然很少的苏联,慢性通货膨胀现象今后会继续存在下去——有钱买不到东西。基本物资保持低价肉类和奶制品被认为是能够通过涨价使国家获得大量收入的商品。现在,政府为了维持这些商品的低价,要拿出二百四十亿卢布的差价补贴,占国家预算的百分之十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财政负担。但是,迄今为止,苏联政府一直把它作为维持苏联体制优越性的重要政策,为此,冻结了面包、牛肉、地毯、公共福利等基本物资的价格。看来,基本物资的低价政策造成的负担今后还会继续下去,而且,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苏联加油站职员利用职权大发横财
    【路透社莫斯科八月五日电】据苏联《真理报》报道,在苏联的油站女服务员对驾车人员称王称霸,并从黑市燃油交易中赚大钱。
    该报今天报道说,女服务员购买了主管机关发给驾车人用来购买汽油的汽油券,从中谋利。
    报道说,一个在通往克里米亚的繁忙度假线上的油站女服务员,积存了一吨半燃油的券,私下出售赚钱,其他则习惯地少给汽油。
    由于赚钱容易,这种工作成为受欢迎的,并吸引了资历较高的人做这种工作。
    《真理报》哀叹道:“噢,这些女人……太自以为了不起了,当你面对一个石油女王时,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的哀求者。”
    报道说,她们的权力大到这种程度,有一个男子排队在第一位,由于不是本地人,就要轮候一天。
    (转载香港《大公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