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美《新闻周刊》文章:《寂静的编辑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8-26

    说美国大多数报纸的经营管理早已电脑化了,但是报纸的多数编辑部只是最近十年来才自动化的,新技术把新闻界推入了日新月异的电脑系统世界
    【本刊讯】美国《新闻周刊》八月十三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寂静的编辑部》,摘译如下:
    房间很宽敞,铺着厚厚的地毯,色彩协调而寂静无声。工作人员坐在桌上的电视荧屏前面,按着无声键盘打字,注视着成行成行的绿色小符号。这个房间看上去很象是航空公司的订票处。但实际上是个编辑部——打字的那些人都是在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将近一个世纪,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报纸行业,目前正在被电脑改造,改变的速度和规模同活字排版的出现一样是带有革命性的。
    大多数报纸的经营管理早已电脑化了,但是全国一千五百家报纸的编辑部,多数只是最近十年来才实现自动化。新技术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编辑人员的工作习惯,而且还影响着报纸对人员的要求、工会合同和发行成本。突然间,它把新闻界的经理们推入了日新月异的电脑系统世界。
    电脑实际上使编辑程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记者不是把消息打在一张纸上,而是写在显象终端的键盘上。记者按下该按的键,就可以改写句子,改正拼错的字,或者把整段整段的稿子勾来勾去。记者写完稿子,把按钮一按,他的稿子就储存在电脑的记忆库中,在编辑处理这条稿子之前,它一直就存在那里。
    许多编辑都有一台有分屏能力的显象终端,使他们能够把记者写的消息同通讯社来稿对照着看。编辑可以把通讯社稿编到文章中去。编辑还可以确定栏目的宽窄、消息的长短、字号大小和标题排列,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条消息是否合适。把按钮一按就使每条消息通过一系列工序——有些工序是用人工——制造出一片塑料的或金属印刷板。这样就完全取消了缓慢费工、容易出错的把稿子交给铸排工人,由铸排工人用滚烫的铅水把消息一行行铸排出来,接着一行行拼版的方法。
    尽管新闻工作人员开始时抵制自动化,但是一旦他们了解了其意义,他们就接受了这项新技术。
    许多编辑都赞扬自动化,因为自动化把编辑部和成品之间要经过的几道工序——排字、压版——都免掉了。时效的增加意味着报纸上可以刊登更多的最新消息。
    稿子在离开编辑的显象终端时就是成品,这一事实意味着编辑实际上还必须担任排字工人和校对员的工作。这些附加的工作,加上显象终端本身错综复杂,时常使得眼睛感到吃力,身体疲劳——而且实际上拖长了一些报纸的编稿时间。《迈阿密先驱报》自从三年前实现电脑化以来,已增添了十名编辑。
    打字机、复写纸、甚至铅笔都淘汰了。《萨克拉门托蜜蜂报》的编辑朱迪·格林抱怨说:“大家成天两眼盯着一根管子(显象器),谁也不说一句话。”
    新闻工作的电脑化是非常昂贵的——设备系统的费用可能高达四百万美元——但是许多发行人说,通常在五年内,设备系统就可以赚回来。最大的节省是免去了印刷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裁减工人并没有引起什么劳资纠纷,因为大多数报纸都向印刷工人提出改行或淘汰计划。《圣彼得堡时报》温和地哄着它的编辑人员进入了电子时代。
    编辑部电脑化的下一个进展将是“编排版面”,使主编有可能直接把整版消息摆在显象终端。接着将同印厂直接联系,免去制版的工序。一些公司已在扩大储存参考材料的能力。不久将有一项业务,这项业务提供各大报、商业杂志和通讯社过去三年刊登的全部一般商业消息
    。
    这项技术发展神速,几家报纸已在安装第二代系统。《圣彼得堡时报》一九七三年为安装“世界最先进系统”花了三百五十万美元,现在又要花二百五十万美元来更新那个系统。在最近的将来,还将为对特定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出版专门增刊。订户们最终将可能从家庭电视机荧屏上看到体育项目的比分和股票价格。但是这些奇迹绝不会把报纸本身消灭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