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合众国际社记者对比在北京和莫斯科的感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7-30

说莫斯科有令人感到压抑的受限制的冷战气氛而北京的气氛则比较轻松
    【合众国际社北京七月二十日电】(记者:艾琳·莫斯比)(合众国际社编者注:艾琳·莫斯比是美国记者中唯一既在苏联当过记者,又在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接管北京以后在中国当过记者的人。她在今年早些时候担任驻北京记者,她在下述报道中谈了她对共产党世界这两个大城市的印象。)
    在位于幽静的林荫大道旁的新俱乐部里,有的外国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大的游泳池周围晒太阳,还有一些人把按摩室、理发室、电影院和餐厅挤得满满的。
    在蟋蟀的愉快鸣叫声中,一名法国记者说,“莫斯科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
    在北京和莫斯科两地都工作过的外国记者和外交官感到,中国首都的气氛比较轻松。
    这里没有莫斯科那种使外国人精神感到压抑的受限制的冷战气氛。在历史的这个时刻住在北京的外国人有一种令人兴奋的感觉,感到情况变了和乐观。中国的人民和官员都比较友好,至少在目前这个解冻时期是如此。
    在俄国,外国记者和外交官遇到过酒内放麻醉药,轮胎被捅破以及坚定的共产党盘问美国人:“你们为什么用导弹包围我们国家?”这些情况。
    俄国人对外国人(特别是对美国人)的态度是既喜又恨,是竞争性的,中国人则显得比较礼貌和比较随便。
    在俄国,便衣警察跟踪一个外国人的事情时常发现。在旅馆房间里发现窃听器以及电话上听到窃听声音的事情多得很。
    但是在一月份的“北京之春”期间,只有少数几个记者和外交官看到过尾随者,而且迄今没有发现过窃听器。
    但是,话又得说回来,中国警方并不担心一个非亚洲国家的人能在人群中胡作非为,再说,这里同外国人接触的异端分子较少。中国人在搞窃听这方面也许仅仅是干得比较谨慎而已。
    俄国人和中国人有着历史性的害怕外国人的心理,他们把外国人视为从遥远的地方来的人,要盛情款待。可是,俄国人的戒心更大得多。
    在北京和莫斯科,外国人有外国人的医院、商店和公寓“区”,莫斯科由警察守卫,这里由军队守卫。中国人还要进一步,在这里,一般商店里专门有外国人的售货部,机场上有外国人专用的候机室、有外国人专用的列车车厢、饭店、裁缝和胶卷冲洗店。
    在“第三世界”的北京,在一些方面,生活更艰苦。公共交通
    ——地铁、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在莫斯科十分发达,但是这里却很少,乘车很困难。
    这两个国家的消费品都使人伤脑筋。这里除了偶而在饭店的休息厅里能买到以外,在别的地方甚至连唱片也买不到。
    虽然中国供外国人住的比较老的建筑物有下水道漏水和供电线路不佳的问题,但是他们也提供了一些比较好、比较新和比较吸引人的住房。
    在这两个首都,与世隔绝这种寂寞感很强烈。
    但是至少这里吃得很好。有幸的是,不管是中国革命还是前不久的“四人帮”政权都不曾毁掉中国出色的烹调术。好饭馆有许多,供应的饭菜和服务质量都比莫斯科的令人叹气的餐厅要好不知多少倍。
    虽然北京没有俄国那种冷战气氛,但是北京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它在某些方面看上去同俄国多么相似。
    一看到屋顶用闪闪发光的橙色琉璃瓦盖的宫殿建筑“紫禁城”,那是一派中国式建筑的壮观景色,然后眼光一转移到马路对面的天安门广场,就象是回到了莫斯科。
    在一九四九年革命以后,中国人在苏联的指导或者启示之下夷平了紫禁城前面的建筑物,建了一个比莫斯科红场还大的广场。
    列宁的遗体安放在红场的陵墓里供人瞻仰。毛泽东的遗体也保存在北京的广场上供信徒瞻仰。
    一九五四年建的北京展览馆就是抄袭莫斯科的展览宫的,它的建筑是斯大林主义的“结婚蛋糕”式的,甚至连锤子和镰刀周围绕着古铜色花边这一点也照抄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