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苏报关于城市建设文章:《城市越出了界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7-30

    说五十年代建设城市小区的办法在苏城市建设中起了巨大影响,但至今还有人忘记综合性原则,拖延设计中规定的学校、幼儿园、商店、体育场等建设,绿化区往往被占用。呼吁要准确深入地预测城市的未来,以免经常去纠正无远见的缺陷
    【本刊讯】苏联《苏维埃文化报》七月三日刊登工程师马申斯基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城市越出了界线》,摘译如下:
    城市的迅速增多,这是我们时代的特点之一。一九二六年,苏联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三十三个,现在约有二百五十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有十九个,还有几个城市很快就要加入这行列。
    但是,不能不看到,都市化的过程除了一些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少消极的方面。工业集中和汽车流量大对市民的生活条件起着明显的影响。市郊休息区远离市中心,居民从家里去上班要花费许多时间。
    随着城市增多而出现的大规模的标准住宅建设也产生了住宅建设的风格的问题。雷同的街区降低人们的创造积极性。因此,美学范畴与社会范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早在五十年代,苏联的建筑师就制定了把市民分散到各小区的办法,它规定了服务的建制,使商店和文化一生活企业接近居住地点。莫斯科在建设切列摩舍克第九街区时就具体体现了这种办法,它对后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整个实践也起了巨大影响。这一方面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的综合性质。
    但是,甚至在今天,在二十年后,建筑者还常常“忘记”综合性原则,拖延了设计中规定的学校、幼儿园、商店、体育场的建设。在区内绿化和设施完备的问题上,就更糟了。许多城市每年有原定用于绿化和完善设施工作的几千万卢布没有被建筑者利用。
    不能说,我们的建筑者不明白综合建设的意义。在上级指示文件中,在各级的许多会议上都指出必须优先建设道路、商店、文化、生活设施。但是,这种美好的呼吁往往是排在空中,对建筑的实践不起作用。新区的居民不得不到市中心去购买日常用品,每天他们要乘拥挤不堪的公共交通工具回家,这已成为可悲的常规。
    有些地方的市计划机关甚至提出这样的狭隘理论:住宅建设必须优先于其他设施的建设。在建设的头几年,通常只拨出应有投资的百分之六十来建设文化—生活机构。但是,建筑物不论多么新颖,它们的表面不论多么金碧辉煌,如果它附近区域内设备不完善,没有绿化,附近没有学校、幼儿园和商店,实际上不可能为人创造在现代化的迅速发展的城市中过美好生活的条件。
    最近流行这样的意见,我们城市的“增生病”是由于建筑标准和规章过分死板引起的,这些标准已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矛盾。
    提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矛盾在哪里呢?首先在于,建筑标准、规格和建筑的密度降低。他们指出一些大城市扩展地盘时产生的困难作为证明。的确有这些困难。但是,原因根本不在于建筑规章和标准,而是缺乏发展巨型城市的现代观念,企图只是用行政措施来限制它的发展,而不考虑引起这种发展的经济因素。
    城市是社会经济机体,它同整个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企图人为地和专断地限制它的发展是注定要失败的。制定总计划的建筑机关力图详细规定出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速度和特点,也就是企图“包揽那些管不了的事情”。同时,建筑师们又只能概略地设想这一部门或那一部门的发展道路,以及基本建设和改建的资金的大致分配情况。由于预测不准确,造成了在本应用来建设住宅的地段建起了工业项目,而住宅区的建设则挤得要命。结果,供居民享用的体育设施、草木绿化的水平下降了,城市的卫生条件恶化了。
    成千的新住户埋怨在小区缺乏草木和体育场,因为小区的树木被毫无理由地砍伐掉了。情况竟糟到这种程度,在小区内有时没有剩下一片地方供建筑儿童游戏场和体育场之用。
    不,这不是标准的罪过,而是那些不善于实际运用标准的人的罪过。
    当然,标准有时也需要修正。但是这种修改的目的应当是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现在是时候了,应该放弃无克制地提高建筑的密度,应当研究出新的分散制度以缓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消极方面。今天必须做的,不是取消城市建设标准,而是相反,制订出类似现在实行的保护自然法那样的、专门的城市建设法。这一法律中应规定对遵守城市建设标准、实际实现综合建筑、建立城市居民的理想的居住条件所负的个人责任。
    必须从法律上规定:现有的绿化区和预定的。绿化区不得作为建设住宅、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备用地。
    我们应当学会控制大城市的增长,学会准确而深入地预测它们的未来,有经济根据地编制出总计划,否则我们就得经常地、随时去纠正自己无远见的缺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