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港报通讯:《中国京剧风靡了德国人》(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6-27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连载关愚谦的一篇通讯,题目是《中国京剧风靡了德国人》,摘要转载如下:
    中国第一流的剧团之一——上海京剧团已在赞叹声中结束了在西德汉堡的演出。
    还是在三四个月之前,就传来了上海京剧团到汉堡演出的消息,当时我曾向汉堡的一些文化、新闻界朋友征集意见,深深替上海京剧团的来德演出捏一把汗,因为很多人一方面表示对中国的戏剧是门外汉,一窍不通,对中国京剧的唱腔和音乐不习惯,嫌锣鼓声太响;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文艺界给“四人帮”这么一搞,一定完全垮了,在这短时间之内一定难以整顿好,旧的传统戏生疏了,老演员老了,新的还未培养出来,新演员还接不上去。总之,对这次上海京剧团的来访,在我周围接触的人中是既欢迎但又有顾虑,采取等着瞧的态度。而西德报纸对上海京剧团的即将来访虽有报道,但只在一个不显著的版页上登出,措词极为慎重。
    为了想了解演员们的精神状态,旅途是否疲劳;为了想会会很久不见的亲人,笔者和汉堡大学的同事们在他们来到的次日,到旅馆去拜访了上海京剧团的演员们、上海京剧团副团长李玉茹,以及演员李炳淑等亲自会见我们,和我们做了将近二个小时的友好谈话,介绍了上海京剧团在“四人帮”下台之后蓬勃发展的新气象。通过这次谈话,使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真诚,坦率,心情舒畅,充满了青春活力。
    通过和京剧团编演人员不到两个小时的座谈,使我们感受极深。我的同事在“四人帮”横行时曾在中国学习过一年。专门研究中国戏曲的艾泼斯坦博士极有感触地对我说:“这些艺术家们的改变太大了,过去我们和中国一些艺术家们接触,他们都不敢直接回答问题,而现在这些人谈笑自如,并且对今后那么有信心,我真替他们高兴。”他这番话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第一场演出的日子终于到了,我当晚连饭也吃不下,急不可待地提前一个钟头就来到了剧场。这时,座落在市中心的汉堡话剧院门前已站了许多来看戏的和等待退票的人,报纸上早就登出了“票已售完”的消息,据说,黑市交易,一张戏票已可卖至三百马克。
    德国人的保守和一本正经是世界闻名的,尤其是在戏院更可以看得清楚。
    汉堡话剧院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戏院,现在已是座无虚席,等待着观看来自东方的中国艺术家的表演。晚上,八时,演出开始了,第一出戏是《三岔口》,随着紧密的锣鼓声,台幕拉开了,一个画着黑白脸谱的大花脸和两个衙门解差一亮相,就引起了满堂的掌声,这打扮太新颖了,动作也太奇妙了。随着剧情的发展,卓越的打斗,在明亮的舞台上两个武生表演摸黑格斗,惊险、紧张,形象逼真,妙趣横生,把观众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幕尚未落下,剧场里的观众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雷一般的掌声,夹杂着叫好声,欢呼声振荡着整个大厅。激动的泪水已涌向了我的眼角,我为祖国的亲人骄傲,我为京剧团的演员高兴,我为我们的不朽的文化艺术的复兴而激动。
    第二场是《火凤凰》,扮演美丽白凤凰的女演员齐淑芳用她的唱、做、舞、打的高超技艺,竟能在舞台上连续打斗十几分钟而不停止,她用手、脚、枪,击回几乎同时从不同方向飞来的兵器,把观众带入到一种半疯狂的状态中,那些斯文、严肃的观众忘记了自己是穿大礼服来的。开始时眼睛瞪得滚圆,嘴半张开着,然后发出赞叹声,继而疯狂鼓掌,忽然一个观众再不能忍耐地叫了一声好,接着全场都叫了起来。这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内心激动,竟情不自禁地跺起楼板来,演员不知谢了多少次幕,观众方才罢休。
    休息过后,接着演出《拾玉镯》,演员王继英,孙正阳不能再用翻滚打斗来博取掌声,因为这出戏主要靠唱做功夫。
    汉堡大学艺术史系的一个教授夸赞王继英在《拾玉镯》中的演技说:“一个演员在没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况下,只靠她的细致动作,能使观众了解她当时所处的周围环境:如哪里是门槛,哪里有鸡窝:使观众能了解她的动作:如穿针,引线,绣鞋,喂鸡;更微妙的是通过她的演技,观众还能了解她在想什么,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是什么?这种细致的,表现人们内心活动的古典艺术,足以反映出一个演员的知识水平以及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刻。”这位教授还表示,他是搞艺术史的,但对中国古典戏剧没有研究,这次看了京剧,引起了他向这个方向研究的兴趣。
    第四出压轴戏是《雁荡山》,是全武打。
    《雁荡山》,起义军与官兵单打群斗,从平地打到高山,从高山又打到水中,在这一小小舞台上,个个演员都能够演出各种绝技,把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心花怒放,再加上热闹的音乐锣鼓声,把整个气氛烘托得格外热烈。在整出戏的演出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做了一个小统计,观众鼓掌十四次,鼓掌兼喊叫九次,鼓掌、叫好并跺脚五次,等到演出结束,观众们已经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了,鼓掌、跺脚长达十几分钟,竟没有一个人站起来离去的,台上的演员一再谢幕,也收不了场,弄得大有不知所措之感。只好再拉上城墙布景,重演众士兵翻斤斗越城墙的片断,每一个斤斗都换来了台下的叫好声。照理,重演一次,观众们应该满足地离戏院了,可是,事与愿违,观众情绪更热烈了,继续鼓掌,跺地板,似有不让演员下台之势,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机智的演员们开始把人们献给他们的鲜花掷向观众,这时场上、场下溶成一片,给人们一种感觉,中国和西德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两国人民的心是连接在一起的。
    在汉堡话剧院工作了几十年的一个老服务员对笔者激动地说:“这么受欢迎,甚至用脚跺楼板,这么长久地谢幕,是我们剧院从未经历过的。”演出终于结束了,观众纷纷离开剧场,但仍有很多人留在大门口恋恋不舍,不愿离去,忽然有一位观众说:“今天晚上十时半,汉堡市长为中国上海京剧团举行招待会,地点在市议会厅,你们都可以去嘛。”(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