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台湾《联合报》文章《百货城新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5-01

    【本刊讯】台湾《联合报》二月二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百货城新趋势》,转载如下:
    近年来,都市商业区的百货商城在设计上愈来愈别致了。有的百货商城也有着林荫小路的诗意,一条狭长的街道,两旁树摇影移,街灯矗立,石板满地,别具罗曼蒂克的气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乱,再加上原有都市规模已不合时宜,使得旧有都市变得狭隘、脏乱,不敷都市活动的利用,渐遭淘汰的命运。
    一九五○年代以后,以各种汽车代步的美国,都市内的商业活动,有逐渐转向市郊的趋势,购物中心也就应时而兴。
    原始而正统的购物中心,标准的形式是这样的:中间是停车场,四周环以各类百货商店。由于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人情风俗有差异,在建筑形式的规划上造成了个性。以“购物中心”为例,欧洲各国发展呈放射形,荷兰以长条形为主。
    美国的“购物中心”大都以广场形展示,大型的购物中心有着“露天都市”的规模与意味。一九六○年代以后,都市更兴的动向渐趋明朗化,美国建筑师维克特提出崭新的构想,把停车场移置四周,如此一来,各百货公司聚集中心地带,街道经过整理规划,没有车辆穿梭其中,表现出特有的风格。
    根据定义,百货商城是一连串长条形的商店街,其中商店林立,公共设施完备,有路灯、座椅、红砖地、娱乐场所,气氛典雅、活泼,人们在购物之余,更可充分享受都市活动的情趣。
    人们对生存空间与生活环境的不断需求,促使建筑师大动脑筋。商店街的形式固然可以满足人们享受购物环境的需要,与都市活动的休闲性,但是露天的设计,也难免受阴晴的天然因素影响。
    十九世纪英国的水晶宫、米兰玻璃顶盖的大教堂,在复古的浪潮中,为建筑师带来了灵感——也为商店街加了盖,这种奇想带动了百货业者在规划大型百货公司的时候,别出心裁。传统的百货公司,为了配合以往商品展示的方式,讲求整体效果,例如某公司二楼是女装部,各色时装以“排山倒海”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的眼前,购物者身处其间,难免产生压迫感。新型的百货公司,以采取“小格局”的规划来满足购物者的“自我”选择。
    在百货业汰旧换新的里程中,坊间有“第三代”百货公司诞生的说法。它的特征是内部的规划,采取小格局的“店面”方式,讲求橱窗设计、商品陈列,同时以“楼中楼”的结构技巧,为消费者布置一个环境优美、气氛独特的购物休闲环境。
    试想踏在红砖地上,两旁各色商店林立,户牖半掩,能不引人入胜?逛累了,可以在路边的座椅上休息,欣赏橱窗设计师的杰作,岂不十分惬意。儿童游乐场所,使小孩子尽情玩耍。这在未来各店百货公司,似乎经常可见。
    顾客自然情绪的流露,证明设计师煞费苦心的巧思,似乎为百货业提供一项具有发展潜力而又可行的趋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