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法《世界报》文章:《(伊朗国王)统治的结束》(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4-26

    二十多年来执行的政策使农民们泄了气,并造成了一种反常的状况。世界银行的报告标出了去年记录的生产下降的数字:小麦,五百五十万吨(减少百分之八);大米,一百四十万吨(减少百分之十三);其他粮食减少百分之二十二,柑桔减少百分之六十。
    虽然棉花、甘蔗和茶叶有一定的增长,但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却从一九五九年的百分之三十三点三降到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九点四。农业人口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从一九五六年的百分之五十六点七降到百分之三十五。这个十年前的农产品出口大国现在进口越来越多。在一百四十亿美元的进口总额中,粮食占十五亿。预计这个数字到一九八○年还要翻一番。
    农村人口外流已达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一九五六年时,在全国二千万居民中,百分之七十生活在农村。一九七八年人口增加到三千五百万,但生活在农村的只占百分之五十。在一九○○年的一百个城市中,有十二个变成了五千居民以下的村庄,而八十八个村庄却变成了城市。这个难以控制的政策是按照国王的意图制定的。他曾说过,伊朗将成为这一地区的工业强国,一个能拿得起巨款向不发达的邻国购买它所需要的食品的工业国家。
    这种令人生畏的人口流动还造成了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冲击,这就是:农村居民背井离乡;一支半无产阶级队伍的诞生;贫民窟的自发形成;距工作地点二、三十公里,以五花八门的交通工具联通的宿舍城的仓促形成;尤其是这批出身乡村、脑中充满了公正、平等的伊斯兰教义,几个世纪以来按照一种节奏生活的居民,骤然进入了受利润和行贿的法则统治,一切都跑得飞快、快得过分的城市世界之中。
    一九六三年发动的“白色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土地改革,正式确定要“摧毁”大封建主,改善农民的命运,使土地开发“合理化”。它经历了三个连续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政府尽量把土地分给更多的耕种者,同时鼓励他们加入合作社,但没有成功。政府又鼓励新土地所有者与提供劳动力的农民组成农业股份公司,但又再次失败。于是政府便乞灵于大型农工企业,主要是美国的、日本的和以色列的。这些企业开始时进行了投资,但很快就由于通货膨胀影响成本而成为泡影。
    第三阶段加速了农业部门的破产。新生的压迫者们土地改革确实摧垮了往日的农村贵族,但又换上了另一批压迫者,即负责维持秩序的宪兵和负责提高农民的水平,又竭力敲榨农民的准军队式组织(知识大军、卫生大军)。
    此外,土地改革破坏了世代相传的合作劳动方式(以家庭为单位构成的“波奈赫”),因而破坏了“农民的权力”。
    越来越多地滥打水井,降低了地下水位,损害了古老的灌溉系统。
    同时,国家拿出巨资建造了一些水坝,但水坝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各阶层人民中,造反渐得民心。人们普遍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国王正在把不符合他们愿望的、他们所不允许的一种生活方式强加到他们头上。
    (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