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港报文章《对诺贝尔奖的质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3-29

据统计,几乎所有得奖的科学家在获奖后,都减少了论文的发表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一月九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对诺贝尔奖的质疑》,副题为《一位美国女教授的调查》,转载如下:
    自从瑞典籍科学家诺贝尔一八九六年逝世以来,诺贝尔奖成了学术的一项殊荣。几十年来,诺贝尔奖以崇高的荣誉,和一定的奖金(三万与十四万五千美元不等),奖励了不少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奋勇迈进而有贡献的科学家,它自有其存在价值,但是否也有其弊端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女教授苏克曼博士对此作了专门调查,发觉诺贝尔奖的作用与设奖的主观意愿距离不小。
    如同所有的奖项一样,诺贝尔奖设立的动机是两方面的,一是奖赏性,一是鼓励性。奖赏是对已取得的成就而言,鼓励则着眼于未来,祈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先说鼓励性吧。
    据统计,几乎所有得奖的科学家在获奖后,都减少了论文的发表。以得奖前后五年计算,差别是三与二之比。考虑到年龄增长,工作效率减缓的因素,苏克曼比较了同年龄、同学术领域及研究性质相同而没有得奖科学家的表现,发觉没有得奖者的论文生产率稳定得多。
    造成这现象的,有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个科学家一旦得诺贝尔奖,在学术地位高升的同时,社会地位也在暴升,一夜间成了名流、哲人。随着而来的,是学术同业、学院行政人员、政府要人、新闻记者、社会贤达等等不尽的应酬。
    难怪法国科学家,一九六五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勒沃夫教授诉说:“我们从不知名变成电影明星一样,可以说是拆磨。我们不习惯这种社交生活,它使我们不能继续工作……我们的生活完全颠倒了。”
    大概是前车可鉴吧,一九六二年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卡力克教授,得奖后印备大量这样的复函:“接获来函,感激殊深。惟未能接纳阁下关于撰写自传、送赠照片、接受访问、发表演说、出任主席……的要求。歉甚。”
    诺贝尔奖肯定成绩的奖赏性,是历来较多为人诟病的。苏克曼访问了很多得奖的自然科学家后,发觉他们近半数对自己得奖的研究成果心情矛盾。例如一名得奖化学家说:“我以为,我所凭以得奖的成就是好的。但我一份关于某种物质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的论文贡献更大。如果我给自己颁诺贝尔奖,那我就给予这论文。”
    很多得奖人在获奖后,对所得奖项目的评价予以保留,因为这“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而已。一名物理得奖者得奖后说:“真的,我以为诺贝尔奖太过分了。我是凭纯粹偶然的发现得奖的。你没有这发现,不是你的错,特别是,你发现了,也不是你的功劳。”
    那么诺贝尔奖是否仍应视为科学最高成就的标志?苏克曼认为,以此为最高的标志起码是不全面的。她以为,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普遍出现的那种谨慎、务求作出“安全”选择的态度,至少已把很多成就不亚于得奖人的科学家拒诸门外。
    苏克曼指出,一种奖项,无论它开始设立时如何尽善尽美,但如果它不跟随着它要代表的领域向前发展,那么这种奖项弊端百出是不可避免的。
    诺贝尔奖设立已逾四分之三世纪,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结构都起了飞跃变化。难怪苏克曼要对诺贝尔奖是否真能推动科学的发展打上问号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