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美联社记者自赫尔辛基报道:芬兰斯托克曼已成为莫斯科外宾的供应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2-26

    【美联社赫尔辛基一月十三日电】(记者:塞思·迈登斯)居住在莫斯科的美国人说,当他们访问这个作为西方生活方式前哨的北部城市时,他们感到就象艾莉丝到了仙境一样。
    一个常来赫尔辛基的莫斯科居民说:“一下火车,看到灯火辉煌,橱窗里东西琳琅满目,总是多少有点儿吃惊。每次我总要两三个小时以后才能适应。”
    在这两三个小时过去之前,西方的旅游者多半都涌向仙境般的斯托克曼百货商店。按照美国的标准,这样的商店是相当简朴的,但对那些生活在莫斯科的空气沉闷,货物稀少的商店之中的西方人来说,却等于是梦想得到了实现。
    我看到一位在莫斯科度过了六个月冬天的美国妇人走进斯托克曼百货商店的食品部,站在过道上惊叫起来:“天哪,还有香蕉!”常常可以看到来自莫斯科的顾客在那里一样一样地抚摸食品。
    在莫斯科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所英美学校里,有人问学生,芬兰的首都叫什么?
    这个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斯托克曼”。对许多住在莫斯科的西方人来说,斯托克曼不仅是芬兰的象征,而且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没有的一切西方物品的象征。
    莫斯科的一个商人说:“这里是莫斯科的休养地,如同越战时期曼谷和澳大利亚是美国兵的休养地一样。”
    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一位医生说,在莫斯科工作是“人的一生中最艰苦的差使,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感情上都是如此”。
    由于西方人处在他所说的苏联的那种“不利气氛”之中,感到存在实际上或者想象中的压力,加上莫斯科的生活单调无味,因此他们总是定期到边界的这一边来换换空气。
    一位住在莫斯科的美国妇女说,斯托克曼不仅仅是百货商店,你可以在那里度过一整天:“早上在自助食堂吃早点,然后送孩子去理发,去美容室订个座,再到卖厨房用具的地方转转,挑上几张唱片,买几双鞋。然后吃中饭,饭后到出售英语书籍的柜台浏览浏览,不知不觉就到该去看电影的时候了。斯托克曼唯一的欠缺就是没有电影院。”
    斯托克曼从三十年代开始为莫斯科服务以来,除了向大使馆、商店和外国银行以及航空公司的办事处售货外,它的生意已经扩大到将近一千五百家私人客商。
    玛尔蒂宁夫人说,斯托克曼每年同住在莫斯科的外国人的交易额是一百三十万美元,差不多占商店贸易额的百分之一点六,其中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