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香港《大公报》英文副刊刊载林同端的访华观感:《中国人进行第二次长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2-23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七日至十三日一期的英文副刊登载林同端的一篇访华观感,题为《中国人进行第二次长征》,摘译如下:
    过去三年我曾两度访问中国,两次的时间都不长,每次约四个星期。因此,下面写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印象,一些关于中国的文化生活、中国的老百姓、中国的青年尤其是妇女的印象。
    首先,谈谈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同我一九七五年的访问比起来,现在的气氛已大大改变。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明显看出文化复兴的迹象。正在明确地恢复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并使这种政策得到真正的贯彻。
    “四人帮”对文艺实行了封建法西斯统治,使人民的文化生活处于窒息状态。三年前我访问中国时,中国的文化园地是一片荒芜,除了老一套蛊惑人心的宣传之外,别无什么出版物,什么文娱节目也没有,就那么几出“样板戏”。
    可是现在,春天的解冻已经到来,而且涓涓细流必将汇成奔腾的巨浪。电台重新播送了人们喜爱的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民歌和歌曲,以及贝多芬和萧邦等的西方古典音乐。舞台和电视上经常演出民间舞蹈和歌剧以及历史或革命题材的话剧。我们看的几出话剧,如《西安事变》和《蔡文姬》演得极为成功,而这两出戏在“四人帮”的恐怖统治时期是严禁上演的。书店里出售新出版的当代和古典的书籍,以及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等外国文学作品的中译本。两三年前被查禁的一些批评性和创造性的刊物正在复刊。报纸上出现了主张自由选译题材和写作方法的文章。现在对“四人帮”视为禁忌的爱情题材也开放了绿灯。我们访问北京的时候,正好发表了毛主席给杨开慧的词。
    这些以及其它自由化的措施只不过是个开端,但却说明了人民共和国确实是要逐步走向繁荣文艺的方向。接受西方的自由放任的做法是不可能的。中国决心不抱成见,接受新思想和外国的方法,只要这些思想和方法能有助于完成为中国人民建设一个新社会的任务。
    其次,谈谈我对老百姓的印象。在我们同各行各业的人的接触中,我们注意到,自由发表个人意见的人有了明显增加。我们所到之处都发现人人痛恨“四人帮”和真心热烈拥护华、邓的政策。三年前,人们只要对西方的东西略感兴趣,就会被说成是有资本主义或修正主义思想。人们对一切都噤若寒蝉,生怕出头露面。只许论长,不许道短;因此,要是我们偶尔打听一些阴暗面,总是有人示意我们不要吭声。可是如今,人们却坦率地承认技术和经济的落后。我高兴地发现,人们总的说来是坦率、乐观的,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和技术先进的西方。他们意识到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任务,然而他们却更有决心在本世纪末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谈到中国的青年,我想强调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好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还有一种珍惜感,强烈地珍惜他们得到的机会,因为这种机会曾经一度被剥夺。那里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多的,人们无法象富裕社会的青年那样认为受高等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上大学是青年最向往的。政府正在努力改革教育机构和制度,大张旗鼓地提高质量和增加数量。人民共和国正在派数以千计的学生去欧洲、日本和美国留学。如今,学英语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生活方式,干了一整天的工作以后,还在晚上通过电视,广播、唱片和录音机自学英语,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学到高度工业化的西方的第一手科技知识。
    最后,我想简单地谈谈妇女在中国的作用和地位。我认为,至少是在城市里,妇女无论是在法律上、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都是同男人平等的。
    但是,根据习俗,妇女仍然主要担负着日常家务。虽然有许多托儿所和幼儿园在白天为参加工作的母亲照看幼儿,男人也在逐渐分担一些家务,但中国的妇女并未完全摆脱生儿育女和当家庭主妇这种根深蒂固的形象。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整个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便夫妻双方都能享受没有家务之累的生活。
    九月份在中国的时候,我特别感到荣幸的是会见了邓颖超女士。她无愧是中国人民十分敬爱的一位领导人。在我同她的三个小时谈话和用餐的时间里,我发现她文雅、有同情心、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意志,真是新中国杰出的革命妇女的化身。据我大致估计,在国家的高级职务中,充其量只有百分之五左右是由妇女担任的。由于照顾孩子和围着锅台转等累赘,中国的妇女跟世界上大多数妇女一样,要想达到她们应有的地位,还有着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