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文章:《亚洲的婚姻习俗》(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1-30

    【本刊讯】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一九七八年五月五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亚洲的婚姻习俗》,摘要如下:
    小伙子碰着了大姑娘,于是追求,结婚,从此白头偕老,过着幸福的生活。肯定历来都是这个样子的吗?在亚洲,可不是那么回事!这儿,订婚、结婚、有时连离婚,都远不是自愿自主的。旧的风俗习惯虽然正在消亡,但仍旧相当顽固。这种风俗习惯主要是适应农业社会的需要产生的,婚姻问题在农业社会里更多地是从家庭角度而不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
    经济上的需要,排除了自由恋爱的可能性,代之而起的则是请媒人、陪嫁妆、摆排场、喝喜酒这种复杂的方式。大摆筵席固然给邻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事人却往往因此而弄得倾家荡产。工业城市生活中的繁忙的商业活动和社会的压力,正开始默默地在改变这些风俗习惯。
    但是,就整个亚洲来说,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少数。对亚洲的大多数人来说,婚姻还仍旧是一种安排,一种商业上的安排,考虑的首先是家庭的名声和财富,而不是新人自己的感情。那些最老于世故的家长对他们的外国朋友说:“你们西方是先恋爱后结婚,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
    现实往往没有那么富于诗意。丈夫对包办的妻子感到厌烦了,于是就去找些比较有趣的女人往来。这就是象日本的艺妓这种至今还很兴旺的行业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强调,包办婚姻也并不全象看上去那么冷酷无情。双方还有一定范围的选择余地。被残忍的家庭强拉硬扯到一起的旷男怨女还是比较少的。
    从媒人到婚姻介绍所在任何包办婚姻中,媒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个角色通常由僧侣来扮演。在菲律宾,人们请“爱情大使”来帮忙。斯里兰卡职业婚姻介绍人曾经一度是那里名门望族府上的座上常客。这种穿黑外套的人物,至今还常常可以在描述旧锡兰的影片中看到。他拿着翻烂了的文件夹,里面鼓鼓的一大叠婚龄青年男女的一束束照片和星占图(类似中国旧时代的生辰八字——编者注)。如果银行里的存款越来越少,一族之长就会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意见。出身贫贱的富商巨贾,也得依靠这种婚姻介绍人踏进上层社会。
    在整个亚洲,媒人正在迅速消失。主要的例外似乎是缅甸。在那儿,婚姻介绍人在几个主要城市里干着很赚钱的买卖,收费从5,000缅元(约715美元)到10,000缅元不等,主要看新郎的社会地位而定。
    双方家庭常常是主动进行接触的,偶而也有共同的熟人从中帮忙。在巴基斯坦,如果女方首先作出表示,那就是非常有失体统的事。在印度尼西亚,父母为子女四处打听,物色合适的对象,但很少坚持一定要找哪一个。可是,和几乎是所有亚洲各地的情况一样,必须在家长的同意之下才能结婚。
    今天的日本人谈论着两种婚姻,一种是包办婚姻,一种是爱情结合。尽管受到了都市化的影响,据估计,日本的全部婚姻中有40%到50%是包办的。家长以至年轻人的朋友中的年长者,在朋友和同事中进行活动,为他或她挑选合适的对象。一旦建立了联系,未来的新娘或新郎的家庭就去找媒人——他们通常是一对受人尊敬的夫妇
    ——以便了解情况,交换照片,弄清对方的家庭和个人情况。要是彼此都认为双方在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和爱好方面有足够的共同点的话,双方家长、媒人和两个年轻人就在一起见面。如果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就很快地谈妥了。如果不同意,就同样痛快地表示歉意。许多所谓爱情结合,在这个仍旧保留旧传统的社会中仍然是精心安排的,不过是由朋友出面扮演丘比特角色(罗马神话中的爱神——编者注)以及不大拘泥于形式而已。(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