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香港《镜报》文章:《爪哇岛的“斯卡登”盛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1-29

    【本刊讯】香港《镜报》月刊一九七九年一月号刊登一篇文章,题为《爪哇岛的“斯卡登”盛会》,摘要如下:
    印度尼西亚除了拥有令各国旅游人士陶醉的名胜风光外,更有无数独特的、奇异的民间习俗和节日。
    在各岛各族的传统风俗及生活习惯中,有不少是带着浓厚地方色彩,引人入胜的。
    中爪哇的特别市日惹和古城梭罗,以及西爪哇东部濒海的井里汶,至今仍每年一度地举行一项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习俗仪式,称为“斯卡登”盛会。
    按照伊斯兰的教历,三月十二日为先知穆罕默德诞辰。
    “斯卡登”盛会旨在纪念这个日子。教徒们称这一天为“克勒伯毛鲁”。“克勒伯”的意思是:热烈地争先恐后冲入;“毛鲁”的意思是:生日。合起来的意思便是:为庆祝生日而争先恐后地参加盛会仪式。
    据历史资料记载,及一九七七年梭罗王宫事务长和博物馆理事的介绍,“斯卡登”盛会始于三百多年前,第一个伊斯兰王朝在淡目建国,拉登巴塔国王就位时就已开始举行。
    正式的庆祝盛会举行一周,即伊斯兰教历三月五日至十二日。十二日前主要为演奏爪哇乐器“甘美兰”。十二日那天才是盛会的高潮。
    “斯卡登”盛会开始时,先由王宫颁下命令,而清真寺亦先举行一种仪式,然后才开始轮流敲奏两部“甘美兰”乐器。首先敲奏置于座南朝北大厅的,曲调叫做“蓝卜”,演奏完毕,座北朝南大厅跟着敲奏的曲调叫做“朗公”。随后即周而复始,轮流日夕不停敲奏。
    在“蓝卡”乐曲尚未敲奏之前,王宫大厅前已站满人群,人们特别要亲眼目睹以及聆听乐曲的第一声。他们坚信若能目睹而且聆听敲乐的第一声,年轻者便能青春常驻;年老者亦将有福。
    日惹、梭罗、井里汶三处的“斯卡登”盛会,略有不同。日惹、梭罗以敲奏爪哇乐器及抬山形祭品游行;井里汶则于当晚把王宫中的宝物从卡塞普汉王宫抬出,由人扛着游行至卡诺曼王宫。
    日惹和梭罗的抬山形祭品游行仪式,是于盛会的最后一天即三月十二日举行。那是根据淡目王朝拉登巴塔国王所倡导之“斯卡登”盛会仪式演变过来的。
    历代王朝相沿下来的仪式程序是:当“斯卡登”盛会进行至三月十二日,国王在宫廷中人簇拥下,来到宫前北阿伦广场,检阅十座巨型山形“通平饭”,每座“通平饭”最少由八人杠抬,从宫殿抬往乐器奏鸣着的大清真寺。
    巨型山形“通平饭”亦被称为“古农安祭品”,分为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男性权威象征的“陆卡”通平饭;另一种为女性权威象征的“约尼”通平饭。抬行时,“陆卡”和“约尼”一个间隔一个前后排列。抬“通平”饭的木架称为“沙拉覃”,两旁由宫中的千户侯陪伴着行进,殿后的是王宫中其它官员。
    山形“通平饭”和圣乐“甘美兰”抬出宫外的同时,早已列队的、穿着全副武装的御林军鸣礼炮致敬,随而国王出现,接受穿上新衣服的子民百姓“争先恐后”的欢迎。
    山形“通平饭”和圣乐“甘美兰”先抬至大清真寺,转而抬至宗教领袖处,由“哈夷”们念经祷告。
    宗教仪式完成后,国王、各亲王、贵族及平民一齐“争先恐后”地涌去吃“通平饭”。仪式中出现的两次“争先恐后”是最热闹的场面。
    近年,“斯卡登”盛会已闻名国际,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娱乐项目。
    盛会中的仪式细则,随着时代的进展亦略有一些变化。
    古代的“斯卡登”盛会中,备有“可口饭”、“蛋串”;备有篓叶配料的熟石灰、鞭子、竹帽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用品。例如“可口饭”象征求得繁荣;“蛋串”象征求得安定与和平;熟石灰象征身心健康;鞭子象征求得今世与来世生活安宁——这是源自“可兰经”所指出的:我们用鞭子来鞭策自己的行动;竹帽象征得到真主的庇佑。现时的“斯卡登”盛会中已见不到这些食用品
    。
    现代王宫御林军鸣响步枪代替礼炮;抬出游行的“通平饭”大多是五个;“通平饭”是抬至宗教事务长的家里,念祷告词后,把“通平饭”切开,分发给大家吃,缺少了古老时代两次“争先恐后”情景;因为没有了国王,但有王族人士主持盛会仪式。
    每八年举行一次的“达耳”年“斯加登”盛会更为热闹。
    流传至今,爪哇人仍然以听到盛会最先鼓奏出的“甘美兰”声响而感到幸福快乐,仍然在观看仪式时,穿上新的或是平日不穿的盛装。
    每年的“斯卡登”盛会期间,日惹、梭罗、井里汶的旅馆全部客满,旅客包括外国游客及本国人士。
    从这一点,可想而知盛会有多大的吸引力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