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香港《经济导报》文章:《新加坡农业的家禽畜饲养》(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8-09-29

    【本刊讯】香港《经济导报》八月九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新加坡农业的家禽畜饲养》,摘要如下:
    在新加坡这个城市类型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不很重要。在国内生产总值(一九七七年)中,农业产值占不到2%;在全部就业人口(一九七六年六月)中,从事农业者仅占2.26%。由于缺乏农耕土地,新加坡的粮食全部依赖进口。但是,在新加坡的农业中,禽畜业却搞得十分出色。从一九六五年以来,新加坡的猪肉一直能够保持基本自给,有时还有剩余供出口,鸡、鸭、蛋在近几年也达到自给,某些品种还供出口。例如,一九七七年新加坡输出了价值697万新元的雏鸡;继首批20万个鸡蛋于今年四月运销西亚后,新加坡有关方面表示将继续接受新订单。
    新加坡禽畜产品保持自给有余,是以新加坡禽畜业的不断发展为基础的。根据新加坡原产局公布的资料,过去十多年新加坡主要禽畜产品的产量如下:
    1965年1975年1977年猪(万头)85105129
    鸡(万只)1,8002,4002,973鸭(万只)75190443
    鸡蛋(万个)24,00034,20051,482
    按照上述资料计算,新加坡主要禽畜产品在一九六六至七七年间的产量平均增长年率为:猪3.5%,鸡4.3%,鸭16%,鸡蛋6.6%。
    新加坡的人口在一九六五至七七年间增加了42.13万人,而且消费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禽畜业的发展,可供居民消费的禽畜产品也不断增加。以猪肉为例,一九六五年平均每人可消费0.45头猪,一九七七年则可消费0.56头。另据原产局的统计,一九七七年平均每人实际消费量则为30公斤。
    新加坡领有执照的饲养禽畜的农场数从一九七四年的12,262家减少为七六年的10,463家;农耕面积从一九七四年的11,536公顷减少为七七年的10,286公顷;农业就业人数也从一九七四年中的21,709人减少为七六年中的19,686人。这表明新加坡禽畜业的发展是另有原因的。良种精选良种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新加坡猪农为改良猪只品种做了大量的工作。几年前,他们先后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引进了盘克夏猪、大白猪、兰瑞斯猪、咸西猪、杜洛克猪、天活猪和拿克翁猪等品种。其后,经过饲养淘汰了繁殖力和抗病力弱的天活猪,放弃了精肉量不足、繁殖力和生长速度不够理想的盘克夏猪,摒除了不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拿克翁猪。对其余四种外来猪种,也通过品种间杂交、同新加坡本地种杂交等办法加以改进,培养出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精肉成份高的品种。据报道,目前在较大型养猪场的猪只,一般只须饲养六个月便可应市出售,而且重量达120公斤。据原产局说,新加坡猪只的品质,在东南亚地区是最优良的,即使同世界先进国家比较也毫不逊色。
    在家禽饲养方面,新加坡也通过改良品种的途径来提高产量。以肉用鸡来说,新加坡引进了不少优良品种,并通过白羽可尼秀雄鸡与白羽芦花雌鸡的杂交,培育出一种称为亲代鸡或重型鸡的特用肉鸡,逐步取代以红羽可尼秀雄鸡与纽咸西雌鸡杂交的普通肉鸡。两者相比较,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普通肉鸡的雄鸡和雌鸡分别需要90天和120天的饲养才能达1.8—2.2公斤;而特用肉鸡则经56—70天便能达1.7公斤。特用肉鸡的饲料耗费率为2.1—2.4(即每增加体重一公斤,需消耗复合饲料2.1至2.4公斤),也比普通肉鸡省。
    新加坡饲养的蛋鸡的品种,也由过去的本地广东种、洛岛红、澳州里以及其杂交种等卵肉兼用鸡,进展到包括白羽力康鸡、红羽力康鸡等纯粹的商业性蛋鸡种。这也对促进新加坡的鸡蛋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饲养的本地广东种,需饲养近一年才开始产蛋,且平均每只每年产不到100个小型蛋;兼用鸡平均每年产蛋量近180个,由于体型大,蛋型也大,但饲料消耗量却亦多。而商业性蛋鸡则饲养四个半月开始下蛋,平均每年可产中型蛋超过200个,由于体型小,饲料消耗量低。
    (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