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香港《东方地平线》月刊文章:《中国奔向二十一世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8-07-26

    【本刊讯】香港《东方地平线》英文月刊一九七八年一月号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奔向二十一世纪》,摘要如下:
    中国是一个充满巨大矛盾的国家。它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但尚未开发,其基础经济设施小得可怜,非常有限和极不发达。它的运输系统落后,甚至是中世纪的水平;几乎没有一条公路把两坐邻近的大城市联结在一起;铁路线全长仅及美国的七分之一。虽有长江大河和沿海航道可资利用,但要使其适应现代化经济的要求,非有巨额投资不可。其电力仅能勉强维持目前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而这个基础在今后四分之一世纪将扩大二十倍,大大扩大外贸是实现国家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它缺少港口、码头和船舶来做到这一点。
    目前,中国只有百分之十一的土地得到耕种。气候多变,这使得灌溉和兴修水利极为艰巨,其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是我们难以理解的事业。土壤不像北美的那样肥沃和松软,但却要养活四倍于北美人口;需要来一次革命,提高工业水平,技术上必须大踏步前进,同时工人阶级的科技水平也需逐步提高到西方的程度。它需要造就一支有经验、有专长、有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他们要能够组织和指导一场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的工业革命。
    没有持续不懈的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一切都是办不到的;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客观的经济状况是无法凭愿望来排除的,这是事实,必须正视。肩负着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重任的中国领导和世界上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民,现在必须考虑到面前任务的巨大规模。
    虽然毛泽东在一九五六年曾把美国的生产能力当作一般的衡量尺码,但周恩来总理的历次讲话,以及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二日国家计委的报告,却都从未提到过要达到的具体数字。不过,当你考虑到这一牵涉到亿万人的任务的复杂性,那么,在讲到计划的时候而不提数字也就不足为怪了。倘若外人试图来衡量这一任务的规模,那也仅能显示这一巨大努力所反映的经济增长的范围而已。当今世界上,一个现代化了的先进工业国,它所拥有的广泛的基础经济设施,乃是经过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而形成的。这些设施包括公路、铁路、码头、港口、工厂、谷仓、仓库、矿山、桥梁和造船厂。这样,这些国家现在就拥有一笔固定经济资产。而中国却没有,需要进行创建,虽然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它已建成了一点基础,然而有限。
    中国为自己规定的任务,起码可以说是十分艰巨的,那些断言这一任务是无法实现的人,也并非就是希伯莱预言家,或完全出于政治上的敌意。然而,确有许多因素使得中国人民有权利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如果与日本或西德相比,中国人的目标就显得不那么艰巨了,而且它完全符合想使本国工业经济现代化的人们的期望。如果考虑到它预期达到的、早已成为其经济特点的增长速度,考虑到新的规模将成为坚定、广泛、有力的加速发展的基础,那么前景就变得光明起来。
    中国领导说的有利因素可以概括为:在农业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扩大耕地面积,实施农业“八字宪法”。此外,还要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增产粮、棉、油、麻、丝、茶、糖、蔬菜,烟草、水果、草药,以及合理安排农、林、牧、付、渔之间的关系。”
    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后者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有赖于原材料和加工的原料的供应;有赖于科技的迅猛发展;还要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熟练、勤勤恳恳、富有献身精神的工人队伍,而且生产组织,经济核算,质量检验等也必须达到西方的最高水平。
    革命胜利后,中国工业从较低的水平出发,以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的速度向前发展。所有客观的分析家都承认这是一个极高的增长率。今后十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这一增长率无疑还将加快。到九十年代,当水平超过德国和日本之后,再要保持这样的绝对增长率,就比较困难了。实际上大多数经济观察家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在铁矿、锡、铅、锌、锰、铜、汞、钨、铁矾土、铋、银、铝、锑方面能够自给。但勘探、开采、分配、和提炼等项任务则十分艰巨。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进口一些产品,比如说进口一些铜,将比完全靠国内供应要来得方便。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想要充分发挥其潜力,恐怕要在目前的计划时期之后才能做到。
    虽然中美两国国土的面积差不多相等,但在几乎所有其他方面,诸如气候、地质、地形、出海口、人口数量、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别甚大。而最根本的区别则在于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性质、规律、动力和目标等方面。
    对于旁观者来说,中国计划人员面临的任务几乎使人无法想象。首先,要制定一项全面的政治、经济、社会战略,其大致内容包含在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二日的国家计委的报告里。想要弄明白指导这些计划人员的主要政治及经济原则,必须读一读这份报告。从一九八○年起,将要实行两个十年长期计划,这些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建立一个全面的、广泛的、基本的经济基础;
    2、建立一个强大的,精密的、高效的、技术先进的工业网;
    3、建立一个包括全国各地在内的科学的、基本机械化的农业体系。
    每个省都将有自己的发展规划,以确保工农业之间的适当的平衡。各省的工农业将由全国性的公路、铁路、河流和运河网联成一体。
    中国将不象西方和苏联那样,建立庞大的集中的工业区,而是各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比例协调的工业和农业,尽可能地利用当地资源。这样,人民公社在数量上可能要减少,但在性质上将变得更加包罗万象,它将成为今后中国的最显著的民政特点。
    需要解决最重要问题,也是战略上的关键问题,在于改变目前的中国人口分布状况。
    现在九亿人口中的百分之九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其余的分布在西部各省。
    如果经济发展要得到适当的调配,那么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个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这二十年内主要的重点将放在投资和积累上。国民收入用于投资和基本建设的部分将显著增加,而切实提高生活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过去二十年内没有出现过通货膨胀,到二○○○年也一样不会出现。
    虽然普通中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到那时可能要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高出许多,但他们并不打算建立一个“富裕”社会。二○○○年时的中国不会成为一个追求享乐的消费社会。重点将放在集体福利事业上,而不是个人发财致富上。
    不应忘记的是,即使中国现在还不发达,但它对比它更穷的第三世界国家,却非常认真地负起自己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