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台湾《联合报》文章:《美国“亚洲学会”年会的观感》(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8-05-28

    【本刊讯】台湾《联合报》五月四日刊登吴相湘的一篇文章,题为《美国“亚洲学会”年会的观感》,摘转如下:
    美国“亚洲学会”(AssociationforAsianStudies)第三十届年会,本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二日,在芝加哥市举行,出席会员约一千余人,分别参加六十一组专题讨论,并参观五十六个出版机构的有关亚洲书籍与电影放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对亚洲研究的情况与趋势,由此可见大体轮廓。
    亚洲学会原名远东学会(FarEasternAssoCiation),一九四九年四月五日至七日,在耶鲁大学举行第一届年会。当时会长是恒慕义(ArthnrW.Hummel),曾在中国居留,并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主任,主编《清代名人传略》两巨册。理事会理事九人,邓嗣禹教授是唯一中国籍理事。当时提出论文并参加讨论的会员计七十二人。如今在第三十届提出论文并参加讨论的逾三百六十人。三十年间增加约五倍,显示亚洲研究发展进步的速率。
    亚洲学会历次年会,以中国历史哲学文学为主题的分组讨论都是居其他各组之首。这次第三十届年会也不例外。六十一个分组讨论中,有关中国的占十六组,关系东南亚各国的共十三组,日本历史文学的计八组,印度文化计七组,韩国两组,综合性或比较性讨论小组八。
    亚洲学会这次年会,有关中国的讨论小组涉及现实政治的远比对中国历史文学研究的少,参加前者的听讲人数也不见踊跃。这可说是一九七二年以后美国学人憬悟以往对中国大陆的“情报研究”毫无意义,也是经过三十年的培养,一般美国学人对中国研究的认识程度已有进步的现象
    ——本次年会中提出论文的很多是三十岁上下的青年学人,且甚多青年女性。据“学会”元老告语:这在三十年前是很难得见的。而这次年会与以往一样有一小组讨论“美国中小学有关亚洲的教学”,显示美国人积极注意培养后进新血,才能不断进步创新。
    这次年会有一小组讨论“新发现的古代文献在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余英时教授主席,陶天翼教授提出论文以外,两位美国教授与一位加拿大教授分别就《黄帝素经》、《云梦秦律》、《孙膑兵法》内容论述其历史意义。又如谢觉民教授主持的《中国历史地理》专题讨论:谢本人宣读《中国古代六大首都的变易》、孙任以都女士宣读《以广州三角洲为例论传统经济中城乡的相互影响》以外,英国里滋大学一教授论述《景德镇的历史发展》,纽约市立大学一教授报告台湾界域的扩展历史。再如刘子健教授主持的《宋代对‘物’的观念与实际》四位美国教授提出论文。这都显示美英学人对于中国古史研究的能力与程度与以前大不相同。
    至于中国近代史是近三十年来“热门”题目,在这次年会中有刘广京教授主持《明清两代地主制的法律连续性检讨》,费伟恺教授(AlbertFeuewerker)主持的《民国时代的工商业与政治》以及另一专门讨论清代动乱的小组,可以说都着重社会经济因素。这正显示美国对中国研究的新趋势。
    这一新趋势在会场书刊展览更多表露。例如史丹福大学出版的《中国帝制末期的城市》、《两个世界中的中国城市》、《中共控制下的中国城市》,根据中国地方志及外国教士商人新闻记者的记录分别以专题论述,尤以《两个世界中的中国城市》特具价值:将中国传统城市遭受西方文化侵入后的变化加以比较论述。这实在是一非常重大的创新。中国地方志体例陈陈相因,绝不随时代进步,且近一百年各省县方志因战乱更少新编。如今这三册巨著刊布,内容很多综合比较,且标题多一语破的,例如《重庆:军阀的城市》。
    史丹福大学除刊布上述三巨著以外,另有九种论述中国社会经济、乡村、家庭、妇女书籍,其中如《中国社会中的妇女》、《台湾农村的家庭与妇女》都具可读性。另一论述东南亚新加坡香港各地华人社会的《中国人社会之研究》,将于今年秋季出版。至于该大学近三年新刊贺凯(CharlesO?Hucker)撰《中国通史》(四十七页)、《中国简史》(一六二页),是当今美国最畅销且多好评的书。贺凯原是专门研究明史,曾到台湾研究。(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