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专稿/《北京简化文字以提高识字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8-05-27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五月十日刊登加拿大《多伦多环球邮报》记者约翰·弗雷泽从北京发给该报的一篇专稿,题为《北京简化文字,以提高识字水平》,转载如下:
    讲英语的人一见“HOME”这个字,便看到四个字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讲汉语的人看见“家”这个汉字时,也会产生同样的联想,但是这种联想并不是产生于四个字母,而是产生于这个字的形象。
    这个“家”字有一个象征着房屋的屋顶,在屋顶下面是一头猪。这个字形一直保持到权威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几个月前公布的一个新的简化字表和“豕(猪)”字被去掉时为止。现在在屋顶(宀)的下面是个笔划较简单的人字了。
    文字改革是分三步实现汉语现代化计划中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简化,使一般人学习文字容易些,以提高读写能力。比如,在最近公布的八百五十三个简化字表中,象“嚷”这个动词的新写法只要六笔,而原来需要二十笔。
    对于那些正在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对那些只受过基础教育的中国人来说,文字改革有迫切感。对于那些已掌握了繁体字的人来说,这显然就不那么迫切了。
    文字改革是中国革命的两位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计划,因此,照官方人士的话来说,这就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
    周总理一九五八年所作的一个指示的中心思想是为统一推行一项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来代替多种方言,最终开始推行汉字拉丁化(叫作拼音),最后以拼音代替汉字的平行计划。
    汉语的特点之一是:一个广州人可以阅读一个北京人的来信,但是却不能同北京人交谈。在西方,唯一同这种现象相似的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在各种语言中都是站得住脚的,虽然每个人的发音不同。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文字改革。拼音在二十年前就正式规范化了,然而人们对此的兴趣减退了。鉴于政府仍以官方的名义全力主张拼音,因此很难了解准确情况如何。然而,很明显,拼音只在小学里教,即使这样,几乎也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性的练习。到了中学,为了尽量多学些单词就放弃了拼音。
    再过几十年,除了最老的老百姓之外,普通话肯定将成为既成事实。全体小学生现在象过去二十年来的情况一样都学普通话。更为复杂得多的是文字改革。
    在适应公制单位方面仍存在困难的西方人可能会犹予一下,然后对中国人略表同情,他们为吸收和掌握第一批简化字已花了多年,但还有将近一千多个字需要他们掌握。
    在中国,如果这批新的拟议中的简化字被接受,那就要重新编写字典、教科书和公共标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