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美《战略评论》季刊署名文章:《苏联在欧洲的核战略:是一种对打击目标有所选择的理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8-01-27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的美国战略研究所发行的季刊《战略评论》一九七七年秋季号,刊登道格拉斯的文章,题为《苏联在欧洲的核战略:是一种对打击目标有所选择的理论?》,摘要如下:
    原内容提要说,证据表明,苏联在欧洲的战略可能已更多地注重对打击目标有所选择以及对破坏加以限制,争取达到把大体上完整无损的西欧拿到手的目的,而不是侧重威慑、报复和大规模毁灭。
    我们研究了苏联最近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和新近得到的苏联军事著作,发现有一些零散的证据,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可以看出苏联在欧洲的军事战略可能有一个方面的内容,它跟西方迄今通常的看法是完全不相同的。这种证据还不是确凿无疑的;然而,它反映出的基本逻辑是足以迫使人们深思的,其含义是足够重要的,因而值得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分析。
    现在看出的苏联战略的这一个方面,就是可能对西欧采取有选择地打击一些目标的核战略。按照苏联人的理解,“有选择”的概念仍然包括大规模核突击的意思,但是它表明,核突击虽然可以是大规模的,与此同时却又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加以区别对待的,是要在保证达到基本军事目的的情况下减少破坏。
    如果属实,这一概念对北约组织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五十年代未以来,北约组织在制订计划方面,一直局限于一场欧洲战争的初期常规战阶段,而难于再向前迈出大步。对于需要优先考虑核武器和核作战的持久防御,是注意得比较少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方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它认为,一旦发生核战争,欧洲就会变成一片放射性灰烬。核作战被普遍认为是不可能的,其主要根据是认为核武器只能毁灭欧洲,而不能保卫欧洲。大西洋两岸的种种研究材料,都支持这种大规模毁灭的形象,而苏联方面则竭力鼓励这一点。
    这种大规模毁灭的形象,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后果。例如,许多西方分析家认为,苏联实际上是受到“自我威慑”而不敢发动核战争,因为一旦进行核战争,它企图得到的东西就会毁灭了。核武器不适用于有意义的作战,而仅仅适用于威慑和报复。此外,核报复能力并不是同大量常规部队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按照那种大规模毁灭的形象,只需要很少量的部队去“扫荡”或占领那些尚未毁灭或尚未沾染放射性沉降物的地方就可以了。因此,许多分析家推论说,苏联过去十年来大力增强常规作战能力,其目的必定是仅仅为了打常规战争,既然如此,必定说明苏联已改变他们六十年代初的核作战理论。
    还有一种看法,它与上述信念没有关系,但也是受那种大规模毁灭的形象的支配,而且至今仍很流行,那就是担心欧洲的任何大规模战争或苏联的大举入侵必将触发核战争。既然核战争的形象就是大规模毁灭,因此有人主张不要对核作战能力或常规作战能力作太多投资。北约组织需要做的全部事情不过是进行“威慑”,祭起核战争的幽灵,保证使苏联人认识到他们对北约欧洲国家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将带来的更大风险。换句话说,就是继续使苏联人受到“自我威慑”。
    大规模毁灭的形象,其重要后果还有许多。但是这种形象是准确的吗?苏联真是受到自我威慑吗?对欧洲核战争的错误认识在估计欧洲核战争的结果方面,有一些问题,是由于西方一些人可能大大夸大了这种战争所能造成的全部破坏和损失。实际上,苏联对打击目标的分析和衡量破坏程度的标准,在做法上可能是跟北约组织完全不同的。苏联的政治目的清楚地表明,毁灭西欧并不是苏联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一些迹象表明,苏联领导人考虑的事情可能是在一旦爆发战争时攻取和占领西欧,并利用西欧的资产恢复苏联经济。苏联不断表明,它关心怎样把破坏限制到必要的、与它的政治目的相符合的程度。在苏联著作中可以看到这种考虑的许多例子。
    苏联著作中还讨论过,对打击西欧城市目标必须相当谨慎,因为由此而造成的瓦砾会妨碍苏联的军事行动。苏联有关欧洲作战的著作强调了攻取、占领、恢复应有秩序和管制等项目标。论述诸兵种合成大部队任务的著作,很大一部分都谈到怎样在城市中作战和攻占城市,而不是简单地用核武器毁灭城市。
    苏联军事战略虽然承认欧洲有持久战的可能性,但重点是强调速决战——为期两个星期左右。(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苏联著作考虑了使用各种不同的武器,使每种武器都收到最好效果。核武器并不是唯一可用的武器;其他的武器也可能是可取的,特别是在需要避免物质破坏的地方。例如,苏联在欧洲大力增强化学战能力,其原因有一部分也许就是想要减少物质破坏。苏联对有选择的进攻明显感兴趣在苏联论述战略问题的著作中,有几项“政治”目的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首先是决胜的概念。苏联决心实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略。第二项是从第一项延伸而来的,就是恢复经济的概念。苏联并不认为核战争意味着文明的必然完结;对苏联军事理论和战略来说,考虑战后的经济恢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这一考虑方面,欧洲占有重大的份量。假如苏联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欧洲的资源可以为苏联力量的重建作出重大贡献。因此,战争中的明显目的是攻取和占领欧洲的土地,而且要把它相对说来完全无损地拿到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联并不是只认为武器越大越好(虽然威力大的武器也起重要作用),而是希望掌握很广泛的多种能力:既要大威力的,也要小威力的,而且要有相应的准确性。此外,苏联还注意采用各种不同的武器(科学的最新成果),并且继续研制新式兵器。适用于欧洲战争的兵器,除了核武器以外,显然还包括高度精确的常规武器、化学武器和无线电电子武器。由此看来,苏联对欧洲的战略包括对打击目标有所选择的概念,或有控制的核战争的概念。然而,这些概念不一定等同于美国的同名概念。
    过去十年来,使西方忧虑的主要问题是华沙条约常规兵力的改进日益加紧。怎样理解这种改进同苏联著作中强调核战争的态度的关系?
    诚然,苏联在过去十年来大大改进了它的常规作战能力,这种做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显然要达到在常规领域取得对北约组织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的目的。问题不在于怎样按逻辑加以推论,而在于怎样作出判断和怎样理解苏联表现出的行为。证据表明,同北约组织的做法相反,苏联发展它的常规兵力,也是为了打一场核战争。正象苏联领导人明确指出的那样,苏联需要强大的常规部队来扩张核突击的战果,攻取和占领北约组织的土地。
    苏联常规兵力的改进,看来大都是着眼于这一点的。他们设计的武器系统,几乎都是能够在核战和化学战环境中行动的。例如,苏联的坦克能在化学、生物和放射战环境中作战。苏联对打击目标有所选择,影响如何既然有迹象表明苏联对欧洲采取选择打击目标和减少破坏的战略,具有这样做的能力,这一点将会对美国特别是对北约组织产生重大影响。部分地由于政治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北约组织一直回避关于使用核武器的概念,仅仅把核武器当作一种威慑因素,也就是说,以大量使用核武器相威胁而迫使苏联不敢进行侵略,并且使人们对美国的战略保护伞产生信心。可是,由于苏联的战略核武库日益增长,美国战略威慑力量的可靠性已经不断受到侵蚀。美国虽努力敦促北约组织更多地依靠常规作战能力,但一直没有在西欧得到响应。人们普遍认为北约组织根本无法同苏联常规作战能力相抗衡。此外,西欧最感兴趣的事情仍然是威慑,而不是打仗。既然流行的看法是认为战争自然而然地意味着欧洲的毁灭,那么为什么还要操心打仗的事呢?
    北约组织能据以有效作战的战略,将需要提出关于有控制,有限制或有选择地使用核武器的方案和概念。北约组织已经采取重大步骤来建立一支不仅用于威慑、而且还能提供各种灵活选择方案的核作战能力。现在正在执行的和计划执行的武器现代化措施,可以进一步改善北约组织不仅遏止战争、而且在一旦爆发战争时进行战争并打赢战争的能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