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英国天文学家史密斯谈访华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8-01-27

    【本刊讯】英国《自然》周刊十二月八日出版的一期刊登英国天文学家格雷厄姆·史密斯教授访华后写的题为《观测星星》的文章,摘要如下:
    最近几年,中国天文学家的培训工作也同大学教育的一切领域一样受到了损害。尽管如此,天文学,尤其是射电天文学,仍是当代中国科学中一门很受重视的学科。他们既有决心至少要在少数几个研究领域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又史无前例地鼓励与西方进行接触。
    我于十月份作为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的代表访问中国时,与我同行的有温教授,他对光学设计特别有兴趣。因此,我们不仅参观了主要的天文台,还参观了主要的光学研究所和工厂,其中大多数正在采用温关于透镜设计计算最优方法的研究成果。
    中国的主要天文台设在上海、南京、北京和昆明。上海天文台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运用中星仪和等高仪来测定时间。它有一台设计新颖而先进的等高仪。
    我自己的看法是:只有决心吸收世界上各大射电天文台的想法和技术,才能取得必要的迅速进展。语言问题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没有几个访问者甚至抱有希望学会中文,而出人意外的是,中国天文学家中英语讲得好的人也为数不多。但是,主要问题还是缺乏熟悉现代工作的学生和年轻的研究工作者。让中国青年天文学家中一些优秀人物到国外去度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至为重要的——也许需要在一个主要天文台呆两年。
    虽然射电天文学目前是受重视的学科,可是,也许把主要力量集中于研究光学天文学,或毫米波天文学能更好地取得进展。北京天文台光学观测台的地址选得不是特别好,虽然它在北京周围一定范围内也许是最好的。但是在中国一定有一些非常好的地址,尤其是在海拔高的地方一定有一些非常好的符合毫米波天文学要求的地址。
    昆明城海拔二千米,而且天空晴朗,离城不远就是海拔二千五百米的高山,是设立天文台的好地址。无疑有许许多多的天文学工作是要靠中型光学望远镜来做的。射电天文学令人担心的方面是:与一些主要天文台现在正在使用或建造的巨大的天线阵相比,中型射电望远镜可能没有用处。
    在我们参观过的一些天文台和研究所里人员很多,并且有新盖的房子,在昆明新盖的房子达到铺张浪费的程度。当那些建筑竣工之时,一定可以容纳至少五百名工作人员,即使建成一个天文台,目前正在进行的观测工作也只需要大约五十名工作人员。光学设计在中国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光学操作技术现在已发展到能磨制直径达二米半的镜面。
    人们对天文学家很热情友好,这是令人感到高兴的,并有助于使我们的中国之行变得极其愉快。中国人希望真的有所进步,而且认识到,要做到这点,他们必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这是天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如果派天文学家到国外去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对中国科学家来说那将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对促进国际友好肯定也是非常有益的。没有这样的接触,中国科学的复兴则将是一个缓慢而又没有把握的过程。在射电天文学和天文学的其它分科方面是否会出现这种复兴,只有以后有足够的受过训练的年轻天文学工作者能够进行学习的选择时才能知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