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美国固体物理考察团的访华报告《中国的固体物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9-28

    报告说如果中国真想在某些技术领域中赶上或超过其他国家,就必须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科学家应加强与外国科学家的交流;在国内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发挥科学研究人员的个人创新精神
    【本刊讯】美国的固体物理考察团一九七五年九月访问中国后,于一九七六年出版了一本访华报告《中国的固体物理》,摘要如下:
    总的说来,中国技术发展中的许多目标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果对某些重点做些改变,可能会有所收益。要重视基础研究中国选择的课题,明显表现出它们受到现实应用的支配。我们觉得,中国特别重视半导体的研究。就技术重要性来讲,固体物理的任何其他领域都比不上它,它是一切现代电子学的基础。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这样不重视材料强度的研究。他们非常重视半导体激光器,但在光导纤维和薄膜光学方面却未进行平行的工作。一些重要领域,由于被认为目前还没有直接的或明显的技术应用,就索性被略去了。而这些技术对半导体工业的迅速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它们的被忽略,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科学家对于从原子的角度来理解现象普遍缺乏兴趣。要发挥个人独创精神我们对中国固体物理科学家的质量很有感触。他们生气勃勃,富有献身精神,热切好学,积极肯干。年纪较大的科学家物理知识渊博。但目前这支队伍里只有很少新近毕业并且专业知识较窄的大学生,因此,未能看到多少突出的或独创性的工作。考虑到科学家本身的质量,我们反复推敲造成这种缺乏高度创造性或革新精神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把力量集中在解决眼前技术问题上,就未必能产生创新的基础研究。如果要求为眼前问题提供迅速而可靠的解决方法的压力很大,那么设想出来的方法多半就会尽量少与现有惯例偏离,再不就是抄袭或稍微修改一下西方技术已解决的类似问题的答案。这或许确实是中国发展生产工艺最有效的政策,但这种政策不会使中国的技术水平超过西方。
    再一个问题是:科研作为一个小组或一个集体的任务,重要决议由小组而不是由个人作出,这会有什么影响?在这种由小组制定决议的环境里,一个革新而又不落陈习的设想会遇到什么命运呢?会不会把它提交给小组呢?或者这种设想的发明者会不会唯恐提出一个不妥的建议呢?如果提出来,小组会有什么反应?许多设想当它们还处于雏形的时候,并不十分明确,特别当它看起来与时势相矛盾的时候,似乎简直就是错误的。这种设想需要有一个相信它的人去加以研究,通过计算或实验去加以证实,然后才能得到承认和接受。在西方,许多好主意往往在开始时被专家们拒之门外,只有经过坚信它们价值的人顽强努力之后,才被证明是正确的。这在中国可能吗?一种“新设想”,即使被研究小组接受了,它还需要经过上级机关的批准,这个过程是否过于使人厌烦,以至于挫伤人们的积极性?争取财务经费的现实问题会不会使人只敢提些“保险”的建议?群众路线的概念在许多制定决策的过程中非常有效。集思广益可以照顾到各个方面,保证最后采纳的解决方法大体可以令人满意。中国人在发展新工艺方面能迅速克服障碍,证明了集体努力的成功。我们认为,集体活动对于完成事先定好步骤的任务来说,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那些必须高度创新的工作来说,就不那么灵了。根据西方的经验,要发现科学上的重大新概念和发明惊人的新技术,通常要靠智力非凡,热衷于思考新概念,而且精神奔放下羁,乐于向传统观念造反的个人来完成。我们带着一种愿望离开中国:希望不会由于集体活动的压力而失去个人的创新,希望这种个人的发明着眼于人民而不是为了发明者自己。
    中国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会议,以便把不同学科的思想结合起来,把另一学科中的技术运用到本学科来。研究工作的高度专业化不利于不同设想的交流。要注意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中国强调培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满足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学生们去解决非常实际的问题。但这是以牺牲数学、物理以及与本专业无直接联系的有关学科为代价的。因此,从美国的立场看,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是不少“固体工程”,而不是“固体物理”。
    由于学生们所受的教育局限于当前科学技术的现状知识,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过时。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从发明晶体管得出的经验与此完全相反,我们认为应强调广度、普遍的深度和广泛的科学知识,不能强调学习科学技术的现状。在我们参观的大学里,新增加的教师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本校的毕业生,他们过去学的课程也正是他们将要教的。这种做法有使课程停滞的危险。虽然学校向这些青年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我们得到的印象是,这种机会大多仍局限于专业范围之内,因而我们怀疑中国人能否有效地处理这种“近亲繁殖”和停滞的问题。要促进各学科的互相交流中国科学家十分注意他们自己的专业,但很少关心其他的领域。例如,低温专业的人一般对半导体或磁学不感兴趣。中国人交流科研成果的方法更加重了这种倾向。他们只出内部资料而不出版期刊,只在专题会议上而不在综合科学大会上做报告,大学和研究所都缺少综合性的小型讲习会。这些无疑会削弱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促进。
    为了在技术工艺上超过西方,中国将需要受过广泛训练的人才,他们既要从事基础研究,又能解决具体的物理课题。我们要向中国教育界同事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是:设置一些从大学一直到研究生的课程,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物理学家。要安排好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除了物理研究所以外,我们参观的其他研究所都担负着应用方面的任务,几乎所有的研究项目都是针对短期目标的。他们几乎未作任何努力从原子的水平去了解物理现象,没有基本的理解,就会被迫摸索着试验,往往代价昂贵,进展缓慢。
    究竟应该把多少力量放在基础研究上,这是各国都存在的问题。如果美国要保持其技术工艺的领先地位,就必须支持基础研究,这一点美国人是广泛接受的。核裂变或核聚变可产生能量,这一发现来源于爱因斯坦企图了解宇宙的努力,也来源于其他物理学家企图了解原子核的努力,而不是为了寻找新能源而发现的。因此,在分配经费预算的过程中,与其他竞争项目相比,维护基础科学的利益是最困难的。中国会不会断定必须鼓励和支持固体物理的基础研究。不过中国人也许已认识到,如果他们真想在某些技术领域中赶上或超过其他国家,他们就必须这样做。要伸手分享世界智慧的财富我们非常尊重和钦佩中国科学家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取得的成绩。不过我们也看到几个不利之处:
    (一)由于语言隔阂,在赶超外国文献所报道的别国科学发展方面受到影响;
    (二)访问中国的科学家很少,中国科学家与外国交往的机会不多,有些科研课题不适当;
    (三)中国科学家不经常参加国际会议,这不但使世界各国科学家失去向中国学习的机会,也把中国科学家排斥在“口头交流网”之外;
    (四)中国科学家不在外国刊物上发表文章,也不向国外刊物寄送自己著作的单行本,他们没有同一些杰出的外国科研小组或科学家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也不会收到外国科学家回赠的论文复印本;
    (五)中国年轻科学家没有机会到国外著名的科学中心学习,伸手去分享世界智慧的财富。
    许多中国科学家的外语水平不太高,以至他们从外国文献中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收获。如果中国人有选择地翻译小部分外国期刊,他们是会有收获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