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日《朝日新闻》驻京记者报道:《丰富起来的国民生活-------采访探望中国养父母的酒井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7-28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七月四日晚刊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田所三日发回的一条消息,题目是《丰富起来的国民生活——采访探望中国养父母的酒井先生》,全文如下:
    北京一带,六月中下旬象日本的梅雨期一样,阴雨霏霏,刚刚收完麦子的人民公社社员都很担心。因为不干透就堆垛,有可能生芽变质。不过,这场连阴雨到月底突然开晴了。就在这雨后初晴的北京大街上,我遇到了相隔十一年与“中国父母”重逢的日本一家。
    这就是日中经济协会驻北京联络员酒井拓夫先生(三十五岁,中国名叫高联仲)一家,酒井先生于日本战败后不久在中国东北被一对无子的中国夫妇收养,十八岁时终于知道了自己是日本人,花了七年时间,回到住在北海道的亲生父母的怀抱。
    日本有生身父母中国有养父母的酒井先生,每年给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中国双亲”汇两次生活补贴。前年九月到北京赴任以后,多次向中国当局提出去哈尔滨的希望。今年,中国方面的态度突然变得积极起来,前不久,酒井先生相隔十一年,而荣子夫人和两个女儿则是第一次“回家探亲”。酒井先生说:“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我认为,这也是驱逐四人帮后这个国家发生的良好变化的一个侧面。”他非常高兴地向我介绍了哈尔滨的情况。
    “中国父母”到哈尔滨车站去接我。家住在该市道外区,房子还是酒井先生从三岁起生活了二十几年时的样子。亲戚和邻居们站满了房前狭窄的过道,“就象迎亲一样”,并不断向我的父母表示“祝贺”。
    父亲六十五岁,还在工厂工作,母亲六十四岁,经常害病,料理家务。看来生计和家里的情况几乎没有变化。尽管房子的外表陈旧了,但是,里屋和厨房加在一起,共三十平方米,收拾得很干净,使荣子夫人很感动。在这十一年里增添的东西,只有半导体收音机引人注意。在那里,酒井先生在北京设法买到带去的中国制九时电视机大放异彩。在哈尔滨,也播送彩色电视和黑白电视,拥有一架电视机,是每个家庭所憧憬的。但是,由于产量低,私人不易弄到。
    “四人帮”煽动无政府主义的内部斗争的结果,各地生产停滞,秩序混乱,东北地区大豆等主要作物又歉收,所以,据说哈尔滨等地去年下半年粮食和生活物资明显缺乏。但是,据酒井先生所见所闻,主食,虽然面粉和大米等细粮尚不充足,但是,加上高粱米、小米和玉米等,在数量上是有保证的,肉和食油大体也可以弄到。据说,服装等轻工业品的供应,也由于工厂生产迅速提高而前景明朗。
    招待酒井一家的晚饭,有大米饭,上了肉、鱼、蔬菜等十道菜。还有元白菜、黄瓜、冬瓜等很多蔬菜,都是以前在这个季节里弄不到的。据说这是普及塑料薄膜温室的结果,这也是十一年中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
    在北京街头,无须借助塑料薄膜温室的初夏蔬菜,已开始大量上市。这些菜是从郊区人民公社通过市内各区供应点拿上市面的,或在供应点的指示下直接送到菜市的。市内统一价格是:元白菜三分钱一斤,西红柿五分钱一斤,扁豆八分钱一斤。但是,由于保存的关系,各商店经常廉价出售。一角钱买十来个大元白菜,放在自行车上,登着沉重的踏板下班回家的情景,也很引人注意。
    天安门前的毛主席纪念堂的工程告一段落后,市内各处的建筑工程活跃起来,在去年河北大地震中顶端受到破坏的北海公园有名的白塔的修复工作,也已开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