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西柏林《每日镜报》文章:《勃列日涅夫的老对手不得不下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5-29

    【本刊讯】西柏林《每日镜报》五月二十六日发表亚历山大·科拉布的一篇文章,题为《勃列日涅夫的一个老对手不得不下台》,副题是《波德戈尔内被清除出莫斯科的领导层有一段长期的经历》,摘要如下:
    波德戈尔内下台并不意味着莫斯科的内外政策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但是,它标志了所谓的“鹰派”对苏联“鸽派”的胜利。因为波德戈尔内是一个中间人物,是竞争派别之间搞平衡的代表人物。他的下台,并非偶然,因为根据他的性格特征,他从来未能在克里姆林宫的巨头中培植一股必要的打击力量。还有另外一种竞争:他的民族出身。波德戈尔内是乌克兰人,而这也是他与勃列日涅夫多年敌对中为什么不能获胜的一个重要情况。
    他是在建设哈尔科夫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时开始他的生涯的。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在那里搞鼓励节制消费方面作出了成绩。这也是他在赫鲁晓夫时代步步高升的进身阶梯。但是他也拥有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在五十年代后五年和六十年代人们称之为“哈尔科夫帮”的那个集团。在二十年代,哈尔科夫是苏维埃乌克兰的首府,它在各方面都堪称是一个现代化的中心。波德戈尔内是在赫鲁晓夫时代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的。他堪称是这位当时的党首脑的追随者,他在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时曾受过赫鲁晓夫公开指责这一点无关紧要。这一点曾多次使这两位政治家之间关系复杂化,但波德戈尔内没有参与推翻赫鲁晓夫。在一九六四年十月这次宫廷革命的决定性日子里,这些叛逆者把波德戈尔内派到比萨拉比亚的基希尼奥夫参加地区的庆祝会。政变后,他们把他召到莫斯科,并与他瓜分了最高权力,估计是期望他让在全国分布很广的“赫鲁晓夫分子”支持新政策。波德戈尔内也忠实地而且非常谨慎周到地做了这件事。但是,他对勃列日涅夫仍然保持距离。两个人都不希望发生特别的事情,而这持续了一年之久,虽然波德戈尔内已晋升为国家元首,但是他的哈尔科夫王朝权力已被所谓的勃列日涅夫的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集团粉碎了。诸如季托夫、索鲍利、鲁米扬采夫这些人,都慢慢地从克里姆林宫以及苏维埃乌克兰的有影响的地位上消失了。
    一九六五年五月,这些斗争首次尖锐化,当时,波德戈尔内在巴库发表讲话,反对重工业优先,反对以牺牲消费来强制搞军备。而勃列日涅夫那时已经抛弃了赫鲁晓大的消费政策,以有利于将军团和重工业方面的所谓的自吹自擂的人,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急剧限制波德戈尔内的影响。从此,波德戈尔内的星星开始失色。名义上,他还是与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一道,是领导的三驾马车的成员,但是他更多的是一块礼宾上的招牌,而不是强有力的铁腕政治家。戴高乐首次实行西方的做法,给他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种做法是,不担任国家职务的勃列日涅夫不能认为是真正的国家元首。
    这使波德戈尔内与勃列日涅夫的个人关系更加困难了。权欲熏心的勃列日涅夫不能承认波德戈尔内的代表苏联这种形式上的要求。但是,这不是推翻波德戈尔内的原因。他失败的背景是多样化的。这还涉及到今后的经济政策方案和新宪法草案。
    波德戈尔内公开地坚持忠于他以前的原则,并为缩减军备开支以利消费、以地方分权政策的名义来改变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增强的中央集权辩护。
    很明显,关于新宪法的不同观点,成了斗争的另一个焦点。勃列日涅夫以及政治局中大多数的俄罗斯人,在民族问题上主张极端的俄罗斯化政策,这种俄罗斯化政策是在“民族同化”的口号下实行的。
    由于乌克兰集团自格列奇科元帅逝世和波利扬斯基在上次党代会后遭贬以来大大削弱,而来自中亚和高加索以及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其他民族的代表人物又都属于勃列日涅夫的追随者,波德戈尔内的反抗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至于对外政策问题在这当中起何种程度的作用,暂时还谈不清楚。关于这方面的暗示最近仍有所透露。据说,波德戈尔内在访问非洲以后,根据他在那里的会谈和观察,曾警告苏联不要卷入太多。据说,他对勃列日涅夫的巴尔干政策也有这种指责,特别是涉及苏联—南斯拉夫关系的问题。但是,苏俄大国沙文主义的势力大于这位年迈的持怀疑态度的波德戈尔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