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1阅读
  • 0回复

港报文章《为什么访华客愈来愈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5-26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五月六日至七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访华客愈来愈多》《澳洲旅游经理率团访华后过港谈话》,摘要如下:
    (原编者按:前往中国参观访问的外国友好人士与日俱增,人们对中国的旅游事业发生兴趣。澳洲著名的“四季旅行社”墨尔本办事处的旅游经理奥苏里云女士率领一个澳洲各界访华团访问我国十八天后抵港,向本报记者畅谈了她对中国旅游业的印象。)
    问:可否请你谈谈你对中国旅游业的观感?
    答:严格来说,中国的旅游业是文化大革命后才开始的,所以是一项“年轻的事业”。我觉得它与其他国家及地方的旅游业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不是希望以此赚钱的,而是把它建筑在发展世界人民友谊的基础上的。中国政府曾多次表示,人民之间的友谊不能因政府之间的态度不同而受到阻碍。从中国的实际行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之一。此外,到中国访问的人都会发觉,在中国参观的一些项目,如医院、学校、公社、工厂等,都是到世界其他各地游览时所没有的。游客到其他地方游览的节目多是参观名胜古迹、风景区或逛百货公司而已。由此可见,中国愿意将她的社会里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现况,让世界人民知道,以期收到互相交流、沟通和促进友谊之效。
    问:有人说,让人参观这些项目是为了要人学习,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不。我曾先后三次带队访华,可以感觉到,中国不会抱着教育的态度来对待旅客。相反的,他们会诚恳地向旅客征询意见及建议。中国甚至欢迎不同信仰,包括未能接受社会主义的人前往中国参观。我们的团员提了很多问题,谈到有不同的意见时,中国方面的人都表示会考虑对方的意见,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奥苏里云一边拿出一本英文版的《论十大关系》,读了上述一段。书中的很多句子下面都划了红线。)
    问:到中国访问的人愈来愈多,你看是什么原因?
    答:访问中国的人有不同的信仰和思想,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了解今天的中国。我想这与中国的成就有关,例如中国没有失业问题、治安良好,没有通货膨胀等。而这些问题都是在不少国家里存在着的。因为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已描绘出一幅前景美好的图画,所以愈来愈多的人想深入了解中国,是很自然的。
    问:有人说,旅客到中国参观,不容易看到落后的东西。又有人说,旅客只能参观相同的项目,你实际的经历又如何呢?
    答:我不能同意上面两种见解。让我先谈后一个问题。其实,到其他国家和地方游览时,节目也是大同小异的。而且参观项目相同是旅游业上的一个普遍情况。进一步说,我认为在中国参观的项目在种类上是每次差不多,但参观点却是不同的。——著名的参观项目当然例外——因此,我们可以想到,参观点不同,可以使旅客更了解中国的普遍情况。
    此外,旅客们参观的地方,不一定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单位,占比较多数的反而是一般的单位。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提到一些有关中国仍要努力改进的问题时,中国人民都坦率地承认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他们不会将较为落后的东西故意隐藏起来。
    我们在参观之余,还有时间到处自由活动,是可以直接接触到中国社会的。
    问:你可以谈谈中国在旅游业方面的服务情况吗?
    答:谈到这问题时,我想先说明一点。我们这次谈话是坦率的,虽然我是搞旅游业的,但我不会用生意的眼光来对待中国的旅游事业和人员;所说的也不是因为“生意”而故意奉承。
    我觉得中国在旅游方面的服务是诚恳、周到和尽心尽力的。中国人员为了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不管在国内外,都把旅客当作朋友看待。我们在澳洲申请访华时,坎培拉中国大使馆的人员已热情的帮忙。我首次到中国时,还想研究组织更多旅行团访华的机会和选择参观项目。由于我们要照顾旅客们的不同兴趣,想使参观的内容得到平衡,所以提出不少要求。中国方面的人员都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途中的照顾、服务也是使人难忘的。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而是我从各团员中得到的意见。当然,中国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如需要更多酒店房间等等。
    问:你认为中国旅游业的前景怎样?
    答:近数月来,先后有数艘大邮轮获准载客进入中国的港口停泊,如“达纳依”号、“马可孛罗”号和“罗莎”号等;又有多批大邮轮的旅客集体前往中国广州参观,可以看出中国的旅游业是不断扩展的。而且,我想,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有更多的人希望到中国参观,因此形成了对中国旅游事业扩展的需求。我公司有过这样的经验:前年第一次组织访华团时,名额只有二十个。我们只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很小的广告,但一日之内,就接到了五百个电话申请及查询。而且,这只是墨尔本一个地方的数字,还未包括在别处闻风而至的申请。今次访华团的团员都是在等候的名单中安排出来的。
    现在,登记申请访华的人愈来愈多,其他社团或机构也是一样。组织访华团的消息一透露后,不需一会儿就满额了。中国扩展旅游业是大众渴望的。
    问:你到中国访问过三次,对中国很熟悉了吧?
    答:在访华之前,我对中国的认识只是一点点的,但我有兴趣了解她和结交更多的朋友。第一次访华后,我首先留下的印象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中国八亿人口,物质是相对地比较少的,但中国人民却是心情愉快的。
    这就与很多国家不同。举个例说,我在过去七年曾带队到过许多国家,发觉很多女孩子对于享受、衣着很讲究。在中国的女孩子身上,我没有发现上述的情形,初是我以为这只是因为她们“享受不到”,但后来发觉并非如此,而是她们志不在此,他们的兴趣集中在如何为国家作出贡献。
    从第二次以及今次访华,我进一步接触中国的社会制度,中国青年经历了地震等自然灾害,仍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复原起来。我不敢说我懂得社会主义,但我想我是在认识社会主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