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港报文章《台湾影片的胡说胡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4-30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三月二十八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台湾影片的胡说胡闹》《粗制滥造脱离现实盲目生产终致滞销》,摘要如下:
    台北《自立晚报》刊登了一篇署名王笃学题为《胡说胡闹胡整》的专栏文章,指出台湾电影所以不受欢迎,日走下坡,是由于“内容脱离现实”。关于文艺片,文章说,台湾当前的文艺片,“其中最大的毛病之一,可能是受了女作家琼瑶的‘公害’”;琼瑶每以诗词歌曲,作为男女青年谈恋爱的对白或旁白。“我敢打赌,现在的台湾男女青年谈恋爱,一时兴起唱起时代曲来,容或有之,但当场作诗填词,恐怕还不够‘料’!”
    现在,台湾的爱情文艺片,总是出现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谈恋爱的模式,往往是千篇一律,好象是一条不能更改一字一句的公式。
    在一次“电影座谈会”上,戏剧系的学生代表,讲出大专学生所以厌看台制影片的原因,说:古装片脱离不了打斗,文艺片不敢面对现实,而在拳头与爱情的表达上,都无法使人接受。
    尤其文艺片,老是以大学的生活作为题材,而大学生则成天谈情说爱,家庭富有、郊游、跳舞,故事情节不是富家子爱上穷家女,就是富家女爱上穷学生,在台湾,哪有这种事实?这样的影片怎能叫观众接受?
    台湾影片对话不通,更是贻笑大方,例如,“我被他笑死了!”“我决不失意!”之类的对话,真是不知所云。作者谑曰:“诸如此类不通的对白,可能是编剧家或大导演的伟大创造!”
    谈到配音,文章作者用“更甭提了”表示台湾影片配音的拙劣,他说,这一年来,他时常留意某“金像奖”男主角的口腔运动,发觉它与音量大小不符。一匹骏马在原野奔驰,发出来的马蹄声,好象是在地板上跳踢跶舞。
    至于音乐的配音更糟,忽而中乐,忽而西洋音乐,忽而“古典”,忽而“现代”,得个“乱”字。作者说,“这也难怪,我所认识的导演,就没有一个懂得音乐的;我不愿指名道姓,揭他们的底牌,他们自己心里明白。”
    至于动作片,只是一些打斗、神奇鬼怪镜头的剪接。剧情云云,根本没有情节,只有公式:
    第一道公式是进少林寺习武。练功的方法,总是挑水劈柴。
    第二道公式是下山报仇,巧遇女侠,然后成双成对,出生入死,无论遇到什么险境,自有贵人搭救,化险为夷;无论遇到什么对手,最后必然是当者披靡;只打得七孔流血,一塌糊涂。
    第三道公式,就是什么猴拳、虎拳、鹰拳,其实只是莒拳、泰拳,西洋拳……。
    因此,工笃学说,看了今天台湾的打斗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例如,打斗片中的男女主角是人?还是神?如果是人,总要比武才见高低;但男女主角却象神,可以呼风唤雨,排山倒海;在他们打起来时,又无不大吼大叫。成为人神合一,不成体统。
    武打片的剧中人,穿的衣衫更是“奇装异服”,不知代表的是什么朝代?甚至不知是哪一个季节。
    王笃学最后说,最近一年来,因为某种原因,常看台湾影片,但一年下来,看得头昏脑胀。
    据说:蒋帮“中影公司”总经理梅长龄看了王笃学这篇《胡说胡闹胡整》的文章之后,也“深有同感”。认为台湾影片大都“粗制滥造”,和一般商品一样,盲目生产与倾销、竞销,终而致滞销。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影片公司都“把拍摄影片当作营利行为”,想依赖票房收入赚回本钱,甚至大发横财。但其结果,不少影片公司却是“血本无归,难以为继,终无法生存”。
    上月,台湾“电影戏剧协会”举行一次“当前电影问题座谈会”,会中发言者不少人对台湾影片表示不满,认为“脱离现实”。据影评人黄宜威说,影片都避免接触现实,不仅不敢触及政治,甚至不敢触及社会问题。例如不敢把医生和医院的种种黑幕作深入描绘,因为这必然会引致“医师公会”的抗议和控告。
    题材狭隘,缺乏创新,也是台湾影片的毛病。《自立晚报》社论指出,台湾影片就是“两头主义”,此即“枕头与拳头”,内容千篇一律,除了“性”,就是“打”,除了“打”,就是“性”。始终停滞在这个死胡同里,直至“走火入魔无以自拔”。蒋帮“政战学校”影剧系主任张永祥也承认,台湾的“古装片全属虚构,时装片不能面对现实,大多数的电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台湾片不受欢迎,于是片商争相放映外片,但外片进口要配额,所存外片不多,于是片商把老片子安上个新片名,尽量夸大、虚伪宣传,男主角冠以“金奖影帝”,女主角必是“×届影后”,欧洲片则滥冠以“荣获国际××影展×项大奖”。因此,台湾报纸把片商称为“骗”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