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日《产经新闻》文章《中国文化在香港重新受到欢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4-29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四月十八日刊登该报驻香港记者石川康昭的述评,题目是《中国文化在香港重新受到欢迎》,《讽刺江青的影片时隔三年得见天日》,摘要如下:
    在香港,左派的故事片上映成功是好长时间未曾有过的事了,因而引起人们的议论: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活”吧。这部影片就是历史剧《屈原》。在一九七二年,当时的田中首相访华时,毛主席赠送了屈原的《楚辞》六卷。这件事成了拍摄这部影片的起因。
    亲华的“凤凰影业公司”用一年时间拍完了这部影片,但是,一九七四年摄制成功后,却不知为什么将其打入冷宫,三年后才得见天日。究其原因,假如能看一下这个历史故事的梗概,就会恍然大悟。
    这部影片以郭沫若先生的作品为蓝本摄制,它突出了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既是大诗人又是政治家的形象。影片是从奴隶叛乱开始的。
    奴隶出身的剑客是一些有才能的人物,他们在宫廷被用作打赌的工具,因而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为了实现军队以及社会和生产的进步,屈原上书,主张解放奴隶等等。掌握实权的美貌的妃子南后及其周围的人,对屈原的谏言加以阻挠,于是,屈原怀着忧国的心绪而出走。
    而且,南后被秦国贿赠的宝石迷住了心窍,不顾屈原的反对,上了秦国的当,结成楚秦联盟。
    不久,正如屈原所料,楚国被秦国灭掉,屈原投江自尽,但是影片是以屈原离开楚国而结束的。
    在当时是受江青影响的文艺界,有人拍成这样的“批判江青的影片”,是有讽刺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