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日《政经思潮》月刊文章《这就是苏联战略构想!》认为:苏联的主要战略目标在欧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6-10-01

    【本刊讯】日本《政经思潮》月刊九月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这就是苏联的战略构想!其目标是对着中国还是对着欧洲?》,摘要如下:隐蔽的苏联战略构想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过去。因此,成为问题的是苏联的战略构想究竟是什么。
    “苏联究竟在想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从能够到手的资料中重新进行研究的时期。根据今年西方人士的观察,苏联的总兵力已达到四百二十万人。
    苏联增加兵力的准确时期不清楚,但是,最近是增加了大约七十万人的兵力。而且,据福特总统的预算咨文说,其中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中苏边界。这七十万人的兵力是按多大比例配备在苏军的五个军种中的,不清楚。总之,据说苏联增加的七十万人的新兵力,部署在中苏边界。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中苏之战真是不可避免的吗?
    历来传说苏联有两个作战正面或者是战略正面。一个正面是欧洲,另一个正面是亚洲;而且,第一战线是欧洲,第二战线才是亚洲。这是所有军事评论家一致的看法。在苏联作战的正面中,增强的许多军事力量都是配备到第二战线的中苏边界方面。这究竟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呢?
    “中苏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中苏战争迫近了”。
    这种议论早就反复地出现过。究竟在中苏边界正面会不会突然爆发战争呢?
    如果在中苏边界部署的苏联军事力量象中国说的那样,大约是一百万人的话,用这一百万人进攻中国,不能说足够了;如果单纯是为了防止中国的攻击又太多了。在同中国的战争中进行正面作战不利
    可以说在目前这种条件下,苏联大规模地开展常规战争来同中国作战是极其困难的。这是因为苏联的兵力越多,战争力量越加强,供给问题上的困难也就越多。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即在供给方面采取万全之计,能够集中、展开数百万大部队,那么在欧洲这个正面势必产生重大的缺陷。而且在欧洲正面速战速决的可能性很大,但和中国作战要速战速决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如果苏联打起核战争来,那恐怕就能速战速决,取得胜利……。”这种意见也是有的。但那是办不到的,因为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多年来一直在备战,早就为防备核战争而深挖洞、广积粮。而且为了经得起更大威力的核炸弹的轰炸,洞越挖越深。
    并且,中国的对苏战争不仅由数百万正规军打,还有据说达二亿之多的广大的武装民兵。从人民战争这个观点来看,必须估计到这支同正规军相比决不能忽视的、能发挥威力的军事力量。苏联的预备役总数据说是二千五百万人,兵员总数相差一位数,又缺乏人民战争的思想,由于绝对依靠正规军,预备役就仅仅是正规军的后备。因此苏联和全民皆兵的中国之间,在非正规军的战略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从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这样理解:即使苏联向中国的主要城市、主要基地打了数百发战略核弹,中国能够保存下来的军事力量也还是强大的。在欧洲战线部署最精锐的部队
    当然可以看到中国也将被迫遭到未曾有过的牺牲和流血。但尽管如此,最后取得胜利的决不是侵略军,苏联也并不是不知道这种情况。因而,只要不发生特大事件,那么,在中苏边境就不会发生全面的战争。
    另一方面,从欧洲正面的形势来看,苏联毕竟是把最精锐的军事力量部署在欧洲、俄罗斯以及东欧卫星国的。即便使用战略核武器、能够取得最大的有效成果的是在欧洲战线,而不是第二线。还必须考虑到,就是不使用核武器,苏联的陆上军事力量、空中军事力量也是颇为强大的,它所拥有的力量也可以说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占压倒优势。
    美国面对苏联战争进退两难
    站在西方人士的立场上来看,南欧联军有很大的缺陷,这种缺陷还在逐渐扩大。
    北方联军怎样呢?这里有一个冰岛脱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情况,站在北大西洋防线的立场来分析,可以说,冰岛脱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西方是一个不利的条件。苏联的D级核潜艇如果从冰岛附近发射潜艇导弹,可以打到美国本土,这在地图上是很容易理解的。所以特别是对美国来说,这一带防卫线的崩溃是个严重的问题。
    此外,葡萄牙革命的意义也极大。
    这样,仔细地分析一下整个形势,不能否认苏联在中国制造事端是极为困难的,在欧洲作战则处于极为有利的状况。另外,美国今年是总统大选年,再加上其他原因,虽然它知道苏联的动向,但不管它想采取什么样的办法也无法采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总兵力增加了大约七十万人,对此,福特总统认为“苏联增加的军事力量大多数派到中苏边境去了”,这种想法也许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这很可能是苏联玩弄的声东击西的把戏。苏联的主要战略目标还是在欧洲正面,难道不应该这样看吗?
    但是,如果说福特总统分析的“苏联增加的军事力量大多数派到中苏边境去了”,是事实的话,那么,必须看到它有如下的战略意义。
    就是说,苏联为了在欧洲正面能够发动战争,而且为了不致于在东西两个正面进行作战,就必须充分发挥第二战线方面的威慑力量。
    具体地说,对于日本、中国、远东美军这样一些方面的军事力量,要分别充分地发挥威慑力量。如果考虑到这种意义,苏联在中苏边界增加七十万兵力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自由通过日本海的三个海峡
    苏联为了在亚洲越来越充实它的威慑力量,就要能够相当自由地通过日本海的三个海峡,在太平洋也要能积极行动,没有这种状况是不行的。因此,越来越有必要对美国的第七舰队、日本的海上自卫队施加军事压力,此外,对东海要从海上施加军事压力。
    就是说,苏联只有通过对日本加强政治、军事压力,使太平洋舰队能自由行动,进一步密切和印度、越南的关系,完成战略布局,才有可能有效地发挥对中国的威慑力量。
    无论怎么说,苏联的战略构想,第一战线是欧洲正面,第二战线是亚洲正面,这个基本的东西看来在目前这个阶段不会改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