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日本《世界》杂志文章:《十字路口的缓和----美苏关系与第三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5-11-26

    【本刊讯】日本《世界》杂志十一月号登载一篇文章,题为《十字路口上的缓和
    ——美苏关系与第三世界》,摘要如下:
    最近,美苏关系中的不和谐声音日益明显,美中关系的步伐也迟迟不前。美苏间限制战略武器第二轮谈判的僵局无论怎样也解决不了,美国总统福特访华也不能想象会解决台湾问题并使美中正式恢复邦交问题大踏步前进。
    这种情况加深了西方国家对缓和的怀疑和幻灭感,批判和重新评价的动向加强了。西欧对葡萄牙政治局势的混乱和意大利共产党的发展等形势感到危机来临,这种情绪又唤起了对苏联的不信任感和戒心。
    美国国内的情况,以国会为主对基辛格外交的批判,在中东西奈半岛第二次兵力脱离接触协定完成以后仍有增无已。
    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访苏,帮了他连任总统的忙。那以后只过三年,美国国民的情绪和时代的气氛都有了很大变化。即使在明年总统选举以后,美国的缓和外交是否能够再次恢复生气也是疑问。随着现实的美苏关系、美中关系一时失去了动力,西方对缓和的一致赞同和理想也就完全垮台了。各种各样的评价西方内部对缓和的批判和重新评价,根据各自立场的不同而有千差万别,但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可以说是“平衡论”。认为一九七二年以来的缓和在外交、军事、经济一切领域中,只是使苏联一方面得到了利益,而西方不仅未拿到应该拿到的东西反而失去了东西。这种看法在美国不得不从印度支那撤出以后更为加深了。
    第二类是“道义论”,以苏联势力范围内部的制度为问题。说闭眼不看苏联限制犹太血统的居民出国,镇压所谓自由派和反体制派,也就是搞“放任对方”的缓和外交,这怎么能行呢?
    第三类是对超级大国之间的越顶交易的戒心。在日本有过尼克松时代美中接近的痛苦记忆。在西欧各国之间也不能消除这样的担忧:美国在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和互相削减中欧兵力问题上只单方面地对苏联让步,这不是任凭苏联威胁西欧吗?
    第四类是小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对大国主义和优先考虑先进国家提出异议。
    以上列举的对缓和的四种异议,既互有联系但又具有各自的意义。批判缓和与基辛格外交对美国来说,缓和本来是在收缩对海外的承诺即美国外交后撤的时候,用来在苏联和中国之间制造新的均势以谋求固定现状的。其背景是美国已经认识到,用核的绝对优势和美元的力量来遏制共产主义国家,控制西方各国和第三世界,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在尼克松时代,美国确实改变了政策,从冷战外交改变为所谓“对话外交”。单纯地说,美国失掉了维持庞大的海外承诺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不得不后撤。保持绝对优势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依靠相对的均势。始终以实力为外交的第一要素,这一点丝毫没有改变。
    因此不能完全驳倒基辛格外交“对苏联让步太多”“美国外交后退太多”的批判。
    基辛格国务卿遭到国内保守派、鹰派的压力,限制了自己的行动范围,降低了谈判能力,美国外交暂时将不可避免地变得僵硬。虽然还不能认为将会发生由缓和完全倒退到重新展开冷战的事态,但是,至少美苏关系、美中关系将不会是象基辛格所想象的那种“灵活的关系”。缓和的步伐与第三世界回顾一下缓和的具体过程吧。从一九七二年以来产生的缓和,以一九七三年夏季为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自一九七三年夏季开始的后期,一方面是缓和逐渐陷入僵局,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的活动越来越活跃。
    一九七二年以来的缓和贯穿着两个原则。一个是推动美苏之间管理核军备,以避免核战争。另一个是不让地区性的争端发展成为大国之间的争端。
    第一个原则表现为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努力,产生了防止美苏核战争的协定。但是,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眼下不仅没有带来核军备的管理或裁军,反而煽动起来从质量上扩大核军备的竞争。美苏相互争夺核优势的恶性循环不仅没能克服,最近这种恶性循环反而加深并且表面化了。
    第二个原则是在解决越南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有人认为,美国为此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当然,不可能完全消除大国在这个地区或那个地区的对立——中国叫作争霸,有时它可能和地区性争端纠缠在一起,有引起代理人战争的危险,这从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的例子来看也很清楚。这种地区性争端和代理人战争一旦转化为面对面的大国之间的对抗,就有引起核战争的危险。因为这是违反缓和的第一个原则的,所以没有特殊的情况,大概是不会发生的。但是,超级大国和一部分先进国家为了加强自己对第三世界的影响,并维持本国的军火工业,出口大量武器,就有加剧地区性的紧张,甚至带来世界性扩散核武器的危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