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加报文章:《一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中国的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5-11-01

    【本刊讯】加拿大《金融邮报》九月二十日刊登英国哈尔大学经济学高级讲师乔治·马克西发表在《劳埃德银行评论》上的一篇题为《一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中国的看法》的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共产党控制大陆中国已有四分之一世纪了。在这段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于西方来说,中国基本上一直是个封闭的社会。这种与世隔绝的做法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以后采取的政策。毫无疑问,这种政策由于其他国家敌视这个政权而得到了加强。
    但是,情况正在改变。中国领导人已不再对外部世界持置之不理的态度了。从同美国和解开始,接着大陆中国被接纳进入联合国之后,中国人一直在逐渐地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方最近作了一些重大努力,依据各种不同的来源、方法和推断,对中国的经济成就作出数字统计方面的估计。数字所表明的情况对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年增长率的估计是百分之四·一——百分之七·二。
    鉴于在这个期间的部分时间里无疑经历了经济挫折和政治动乱,总的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四或者是百分之四以上可能显得是相当令人惊讶的。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之后的若干年里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农业由于自然灾害连续三年歉收,苏联又在一九六○年突然撤销了一切援助,使得情况更糟。最近对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二年的年增长率的估计是百分之六·四。
    概括起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这种统计上的证据强有力地表明,尽管遭到了一些挫折,中国的经济成就总的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资本积累中国人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同所有贫穷和不发达国家,特别是那些人口众多的国家所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各国都必须积累资本,因为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问题和最终解决贫困问题的是资本。正如西方的工业革命历史所表明的,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一个国家越穷,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就越困难。但是虽然赤贫使得资本积累较为困难,阻碍经济发展的并不是贫穷。传统的态度和机构必须扫除,而代之以鼓励并使得有可能实现持久的节约和在生产性资产方面进行投资的态度和机构。
    从历史上讲,做到这一点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在西方,封建的态度和机构被资本主义的态度和机构所取代。当然,中国人选择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看来普遍一致的看法是,中国人在始终把国民生产总值中较大的一部分用于投资这个方面是成功的。对于中国来说,资本积累就其本身而论并不成为问题。人口但是,就经济发展而论,任何事情都不能光就其本身来论。如果要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资金,而人口增长得越快,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资金的增加就越困难。中国的人口增长每年达一千五百万,中国现在大概约有八亿人。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资金能够得到增加以前,必须把拨出用于投资的资金中数额很大的一部分用来为这些新增加的人修建工厂、制造机器、兴建住房、开办学校等等。如果每年的人口增长数能降低到一千万,或者是更理想的五百万,那么到时候中国人的生活会好过得多,而且也更有把握在经济上获得成功。
    中国对人口问题的态度自一九五二年以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六十年代初期起一直在开展着持久而大规模的宣传节育的运动。近年来这个运动通过所谓“赤脚医生”得到了加强。粮食供应增加按平均人口计算的资本以提高生产率和收入的过程,至关紧要地取决于农业生产的提高明显地快于人口的增长。
    我们一般地知道,自共产党人接管以来没有发生过饥荒,而没有发生饥荒的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然而,看来粮食的供应刚刚能够赶上人口的增长。显而易见,中国的农业必须搞得更好,中国政府是很了解这一点的。
    “农业为基础”的政策和决定改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偏重重工业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而随着强调改良种子、大大增产肥料和进一步采取灌溉措施,六十年代末期的良好趋势很可能再度保持下去。
    失业和过分城市化如果人口增长的速度减慢,那么从较长远的角度来讲还将有助于对付失业和过分城市化这两个孪生问题。这两个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中是很普遍的。
    显然,在共产党中国没有私人土地投机活动,而且当局能够奉行他们认为是适宜的任何城市土地政策。他们对付失业和过分城市化这两个问题的政策,全是为了防止人口从农村流向大城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要把它倒转过来。
    强调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受到了批评。但是,毫无疑问,中国人必须把使他们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充分就业和尽可能地利用地方积极性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鼓励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以此作为旨在克服发展中社会的失业和过分城市化这个严重问题的整整一系列措施的一部分,看来是有道理的。国际收支人们还对中国的外贸政策提出了类似的批评,有些作者认为中国的外贸政策是自给自足的。的确,在他们于一九六四年还清了苏联的债款之后,他们只借了数量很少的短期商务债款,并且进口数量以他们能用出口收入来支付为限度。当然,它可以从发达国家和从国际机构借款,以比它完全依靠自己的财力要快的速度增加其工业生产能力。
    但是,不知怎的,对于穷国来说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尽管如此,中国的经济计划工作并没有由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而伤脑筋,而许许多多的发展中国家却为这个问题所苦。通货膨胀看来中国是唯一拥有真正行得通的价格和收入政策的国家。价格和工薪都是国家确定和决定的。具有了这种能力,防止通货膨胀就只不过是个技术问题了。其诀窍在于确定零售价格,从而使生产出来的消费品的销售值吸收全部货币收入的全部购买力。看来中国人相当成功地以这种方式保持着销售商品的供求一致,所以通货膨胀并不象今天在大部分其他国家那样是个紧迫问题。对于他们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他们的政策看来是正确的。而且在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经济发展将是迅速的。它还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许多访问过中国的西方人对于他们在中国所看到的情况有着良好的印象。进一步朝前看要了解中国的共产主义,就必须把它看作是一场改变人的本性的持续的斗争。除非能作到这一点,否则建立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就永远也实现不了。
    中国领导人正打算通过不断的宣传和坚持不懈的社会压力来培养社会人——把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付诸实现的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